1920年,美国和法国开始在阿尔及利亚拍摄影片。1947年,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建起制片厂,随后拍摄了一批有关生活、文化、旅游的短纪录片。1957年,民族解放阵线成立电影培训学校,开始拍摄民族武装斗争的短片,代表作主要有R.伏几埃的《阿尔及利亚在燃烧》(1959)、M.拉克达·哈米纳的《人民之声》(1961)和《茉莉花》(1961)。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5年,成立本·阿克努电影学院和电影资料馆。1967年成立国家电影工商局和纪录片处,主管电影摄制。1969年,开始将法国人垄断的制片及发行业收归国有,直至20世纪80年代,是唯一把电影制片和发行控制在政府手中的阿拉伯国家。1974年,成立视听艺术协会、电影工作者工会以及电影、电视俱乐部。
1962~1971年生产的影片基本上都是反映人民解放运动、民族解放战争的“战争电影”(或称“圣战者电影”)。故事片主要有法国导演J.夏尔比的《如此年轻的世界》(1964,描写战争中的伤残儿童,获1965年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奖),M.巴基亚的《夜晚怕太阳》(1965,描写阿尔及利亚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生活),拉克达·哈米纳的《奥雷斯山上的风》(1966,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描写普通家庭的民族意识觉醒),意大利导演G.彭泰科沃的《阿尔及尔之战》(1966,获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S.里亚德的《道路》(1968,描写集中营中与侵略者做斗争的地下组织)、《塔哈尔检察官》(1969),A.托尔比的《被跟踪的人》(1969)、《打开秘密的钥匙》(1971),A.拉赫迪的《鸦片和棍棒》(1970)等。纪录片主要有拉克达·哈米纳的《阿尔及利亚,第一年》(1963)和《该死的黎明》(1965)。
1971年11月阿尔及利亚进行土改,政府要求电影反映革命。此后,一批青年人拍出有关农业革命的故事片,被称为“青年电影”。它们重新解释了解放战争,揭露封建制度的束缚和落后习惯势力的影响。代表作品主要有S.A.马齐夫的《黑色的汗水》(1970),M.布阿马利的《烧炭工》(1972)、《遗产》(1974),A.托尔比的《努阿》(1972),拉克达·哈米纳的《十二月》(1972)、《斋年纪事》(1975)、《沙漠的风》(1982),D.达玛尔奇的《幸福家庭》(1973),S.里亚德的《南风》(1975)、《一个阴谋的剖析》(1978),M.阿卢瓦赫的《奥马尔·加特拉托》(1976),拉·梅尔巴赫的《掠夺者》(1976),拉赫迪的《幻想国里的阿里》(1979),T.穆夫梯的《阿尔及利亚的麻雀》(1979),K.比恰拉的《血的命运》(1979)等。1983年,导演D.乌齐尔、B.布格曼和M.格拉尔的《形形色色的案件》表现土改等社会政治问题,受到广泛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阿尔及利亚电影开始衰落,一年生产影片2、3部,鲜有大制作电影问世。影院和放映业保持较好势头,仅次于埃及和南非,在非洲居第三。电影放映队(流动影院)在全国各地放映。9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有M.乌卡西的喜剧《费村的狂欢节》(1994)和M.阿鲁什导演的《巴勃圣乌尔德城》(1994)、《你好兄弟!》(1996)。同时,阿尔及利亚电影市场的法语电影比例上升,阿拉伯语电影减少,这是由于90年代大量移民进入法国,刺激了法语电影在阿尔及利亚的市场。
21世纪,阿尔及利亚与法国等欧洲国家合作拍摄影片,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女导演D.萨拉乌亚拍摄了反映女性抗争和生活的影片《够了!》(2006)和《耶玛》(2012),M.阿鲁什导演了《正常化!》(2011)、《忏悔者》(2012)、《勇气夫人》(2015)、《圣风》(2018)等影片,L.萨勒导演了《幻想的婚礼》(2008)和《来自奥兰的男人》(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