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类上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状,内核为单链核糖核酸,螺旋对称,有包膜,其上含血凝素。对外界环境中的干燥、日光、高温和一般的消毒剂敏感。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的环境中半小时即失活。室温下可存活2小时,56℃时30分钟即被破坏。该病毒耐寒不怕冻,因此麻疹一般多在冬春季发病。
首页
[{"ID":42424,"Name":"农学"},{"ID":71877,"Name":"兽医学"},{"ID":72081,"Name":"实验动物学"},{"ID":72086,"Name":"实验动物医学"},{"ID":72087,"Name":"实验动物疾病"},{"ID":72090,"Name":"实验用猴传染性疾病"}]
. 农学 . 兽医学 . 实验动物学 . 实验动物医学 . 实验动物疾病 . 实验用猴传染性疾病猴麻疹
/measles/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447次
由麻疹病毒引起实验用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英文名称
- measles
- 所属学科
- 兽医学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猴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猴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该病可在人与人、人与猴、猴与猴之间相互传染。
主要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等,典型症状为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猴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发病。
典型病理变化为皮肤出现丘疹和多核巨细胞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颌下腺的苏木精-伊红(HE)切片中有大量的多核巨细胞,有些巨细胞中可见嗜伊红染色的包含体。
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颊部黏膜出现的片状红斑,以及“口腔—颊部—腮部—颈部—胸部—全身”的出疹顺序,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可采用血清学诊断方法。
猴麻疹是造成断奶仔猴死亡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源主要是患猴和人。除加强猴群管理及环境卫生消毒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人员的定期检疫和自身防护。动物及饲养人员出现麻疹时,均应立即隔离。猴出生到断奶前的这段时间内,母源抗体的存在可使仔猴对麻疹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抗体水平不断降低,抵抗力不断下降。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麻疹抗体的检测及预防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尚未发现特异的抗麻疹病毒药物,重在对症治疗和护理,预防并发症。可使用利巴韦林等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包括加强营养,对腹泻和食欲差的患病猴进行补液、补充能量和氨基酸等。
扩展阅读
- 陈元霖,曾中兴,白寿昌.猕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