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杂剧中,有“戏头”一职。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这一段记述了宋杂剧演出中的五个脚色,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所列之“杂剧色”和“杂剧三甲”中所记载的五个角色分别是戏头、引戏、副净、副末和装旦。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认为末泥,即为戏头。“然则戏头、引戏,实在古舞之舞头、引舞。”黄天骥先生也认为“末,其实就是戏头”。同时,王国维也认为末泥脚色“不亲在搬演之列”,也就是不完全参与表演,主要职能用歌唱的方式来引导。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也说“且谓杂剧中以末泥为长……末泥色主张……”,其职能就相当于时下的主持人或串场者了。再结合王国维对于末泥,也就戏头的认识,那戏头的职责除了在表演中充当主持或串场角色之外,还要负责戏班中的管理与组织职责,略像一班之主,这也就呼应了吴自牧“以末泥为长”的说法。而其“主张”的意味,也就可以理解为对表演中角色的协调管理了。
也有说法称“末泥”和“戏头”是两个概念,一个指表演中的角色,一个是戏班的管理者,负责接洽和安排演出工作。李渔《比目鱼·定优》中提到:“我家老爷前去上任,假道贵乡,有一本愿戏要还。闻得今年的戏头是你们二位,故特此来相烦。”这里所说的“戏头”,便指戏班的头目。还有一种说法,“戏头”是指当地主持或主办演出的人,多为当地的乡绅或者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