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影视学 . 外国影视 . 〔 亚洲影视 〕 . 〔 其他亚洲国家 〕 . 巴基斯坦电影

巴基斯坦电影

/Pakistani cinema/
条目作者陆水林

陆水林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36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3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英文名称
Pakistani cinema
所属学科
影视学

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前,拉合尔曾是次大陆电影业中心之一。1924年,拉合尔生产了无声片《时髦女郎》。1925年,大东电影公司拍摄了描写佛陀生平的影片《亚洲之光》,使印度次大陆影片首次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功。1931年,印度第一部有声片《阿拉姆·阿拉》上映,第二年拉合尔就生产了以旁遮普著名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有声片《希尔与朗恰》,该片是次大陆第一部旁遮普语影片。1947年印巴分治时,拉合尔已有6家电影制片厂。由于分治时发生的动乱,有的制片厂遭到破坏,信仰印度教的电影工作者纷纷去了印度,许多机器设备和正在拍摄中的电影底片也被带走,曾经兴盛一时的拉合尔电影业陷于瘫痪。不久,一些著名的穆斯林制片人、导演、音乐编导、演员和发行人从印度来到巴基斯坦定居。他们和当地的同行一起,开始了建设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工作。其中,纳齐尔、肖各特·侯赛因·里兹维、鲁格曼·艾哈默德、古拉姆·海德尔、W.Z.艾哈默德等人后来都成巴基斯坦电影业的支柱。

巴基斯坦与印度分治后,电影事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1948年9月2日,本焦利电影制片厂推出了该年度唯一的一部乌尔都语影片《相思》,该片被许多人认为是巴基斯坦的第一部影片。但是,一部分人认为该片实际上完成于巴基斯坦独立之前,而以伊斯兰社会中妇女地位为题材的乌尔都语片《莎希达》(1949年3月上映,鲁格曼导演)才是巴基斯坦的第一部影片。1949年,巴基斯坦生产了5部乌尔都语片和2部旁遮普语片,但只有纳齐尔导演的旁遮普语片《婚礼》获得成功,鼓舞了巴基斯坦电影界。1950年,影片产量上升为13部。1951年,肖各特·侯赛因·里兹维在拉合尔创建了夏赫努尔电影制片厂,该厂设备先进,填补了巴基斯坦电影业在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它的建立被认为是巴基斯坦电影业的一个重要进展。
  但是,巴基斯坦的电影业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印度电影强有力的竞争。印度影片毫无限制地大量输入,严重阻碍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许多制片人和发行人实际上成了印度电影制片人的代理商。从1947年到1954年的7年里,整个电影业几乎为这些代理商所控制,国产影片的卖座率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巴基斯坦电影界多次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电影业,为此还发生了有组织的抗议运动。面对这种情况,巴基斯坦政府陆续做出一些规定,如进口一部印度影片,必须同时出口一部国产影片;东巴基斯坦进口的影片不得在西巴基斯坦放映,反之也同样。后来还规定影院必须以85%的放映时间放映本国影片。与此同时,一些巴基斯坦制片人也宣布要拍出自己的优秀影片。达乌德·姜德导演的《萨西》(1954)和安瓦尔·格玛尔导演的《隐姓埋名的人》(1954)取得了成功。新的政策和巴基斯坦电影界的努力推动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1955年,影片产量上升到19部,一些原来热衷于发行印度影片的发行人也开始为发展本国电影而努力。如阿迦G.A.古尔于1954年在拉合尔建立了常新电影制片厂。同年,赛义德A.哈龙在卡拉奇创建了东方电影制片厂,他凭借哈龙家族的影响,获得了“科伦坡计划”提供的全套制片厂设备。东方电影制片厂很快拍摄了《选择》(1955)、《还是处女的寡妇》(1956)等影片,还拍摄了第一部信德语影片,大大推动了卡拉奇的电影业。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又决定禁映1954年7月以前进口的618部印度电影,以保护本国电影业的发展。1950~1959年,巴基斯坦共生产影片194部。比较成功的乌尔都语影片有《头巾》(1952)、《隐姓埋名的人》(1954)、《萨西》(1954)、《叛逆》(1956)等,比较成功的旁遮普语影片有《美如月》(1951)、《杜拉帕蒂》(1956)、《女车夫》(1957)、《格尔达尔·辛格》(1959)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巴基斯坦电影业不断发展的时期。1965年,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完全禁止上映印度影片,巴基斯坦电影界利用这个机会取得了相当快的发展,影片产量逐年上升,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影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电影导演、剧作家和明星。但是,也有一些制片人借机模仿抄袭。另外,少数电影明星垄断了银幕,他们同时参加多部电影的拍摄,影响了表演水平的发展。在70年代,有些影片为迎合观众出现了刺激性场面和色情舞蹈的画面。这一时期影片产量上升,但优秀影片仍然很少,比较成功的乌尔都语影片有《烈士》(1962)、《明灯》(1962)、《盖头》(1963)、《纳依拉》(1964)、《人性》(1967)、《人世间》(1970)、《人与驴》(1973)、《永恒的爱情》(1975)、《镜子》(1977)、《一把大米》(1979)等。
  自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电视日益普及、录像机大量涌入、录像机和录像带租金大幅度下降以及电影审查严格、税收繁重等,巴基斯坦影片产量下降,电影业危机重重。到21世纪,巴基斯坦电影业的中心从拉合尔转移到卡拉奇。从2007年开始,巴基斯坦电影开始迎来复苏与新生。代表作品有萨维·萨马尔导演的《总统的晚餐》(2007),肖布·曼苏尔导演的《以父之名》(2007)、《讲述》(2011)、《韦尔娜》(2017),比拉尔·拉沙里导演的《反恐战争》(2013),阿桑·拉希姆导演的《蒂法遇上麻烦了》(2018)等。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