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山东省荣城县。字蜀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和文科研究所。1938年起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任中央大学、东方语言专科学校的副教授、教授。1949年以后,先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教授和主任,该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并曾当选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卒于北京。
长期从事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对中国彝族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1947年在《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一书中最早指出彝语有松紧元音的对立。所著《撒尼彝语研究》(1951)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描写彝语的专著。在与罗季光合写的《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及《“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1962)中提出了汉语元音在历史上也分长短和参证汉藏语系语言构拟古汉语的论点。他主编了反映中国民族语言特点的《语言学概论》《汉藏语概论》,著有《彝语“20”和“70”的音变》(1980)。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民间文学和宗教方面的著述有《倮文作斋经译注》(1949)、《彝文经典和彝族的原始宗教》(1980)、《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1983)。此外,他还主编《增订爨文丛刻》(1986)、《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1981),并与人合译《苗族史诗》(1983)、《彝文 <劝善经> 译注》等。
他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为发展民族语言、文学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