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国学者S.R.希尔茨(Starr Roxanne Hiltz)和M.图洛夫(Murray Turoff)的著作《网的国度: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人类传播》(The Network N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via Computer)的出版正式宣告了计算机中介传播研究的问世。书中主要探讨了一种新出现的传播形式——被定义为“使用计算机作为人与人之间传播中介的系统”的计算机化会议。作者从这一传播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先后论述了其中的社会过程与心理过程及其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对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忧思。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将传播信道分为听觉信道(包括语言内容和语音)和视觉信道(包括面部表情、衣着以及其他显示社会地位的外表特征、身体动作、心理生理反应等)进行分析,从而首次明确提出了计算机中介传播具有传播信道窄化的特点以及非人际化的属性。这部著作关于传播信道与线索的分析,就是此后网络人际传播效果研究基本理论框架的雏形。
计算机中介传播可以是两个个体系统之间的人际传播,也可以是多个个体之间的组织传播甚至大众传播,其核心特征是以计算机为媒介,沟通模式可能是一对一,也可能是一对多。在日常生活中,电子邮件往来、即时聊天或社交网络服务等传播行为,都属于计算机中介传播。有学者忽略上述定义中其他的传播特征,将计算机中介传播直接描述为一般的发生于以电脑为媒介的环境中的传播活动,包括网上论坛、聊天室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中介传播正在逐步渗透人们的生活,计算机中介传播的概念也在逐步扩展,从最开始的一种技术辅助性的通信手段,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传播模式之一。
学界关于计算机中介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不同网络传播平台等技术形态对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包括印象形成、欺骗行为、群体动力学、自我表露与迎合、行为失控和关系形成等相关主题,涉及学科主要有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和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