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信息经济学 . 微观信息经济理论 . 激励机制设计

相对业绩评价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条目作者陈斌林晨舸
条目作者陈斌

陈斌

林晨舸

林晨舸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基于某个参照组的业绩水平对代理人业绩进行的评价。在评价时将其他代理人的业绩作为参考基准。与绝对业绩评价相对。

英文名称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所属学科
经济学

为了排除外部环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B.霍姆斯特姆(Bengt Holmström,1949-04-18~ )在1982年提出相对业绩评价,他证明了在单委托人、多代理人情形下,其他代理人的业绩受到相同环境因素影响因而具有参考价值,引入相对的业绩评价将有更好的激励效果。

考虑对代理人共同不确定因素的过滤程度,相对业绩评价分为强式有效和弱式有效。强式有效成立的条件要求很严格,在实践中实现的可能性较小;弱式有效成立需要满足的条件较为宽松,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集中检验相对业绩评价的弱式有效性。

有学者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相对业绩评价的合理性进行探讨,最为主流的理论是机械学说理论和感知导向理论,前者认为社会影响能够对代理人产生激励,后者认为其他代理人的存在能够刺激代理人进行学习、对比、归纳,从而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美国学者S.G.哈金斯(Stephen G.Harkins)和J.M.杰克森(Jeffrey M.Jackson)在1985年通过实验进一步推进了上述理论,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比较过程,目标代理人的业绩提高是不可能的。还有学者探究何时相对业绩评价将会失效。日裔美国学者E.M.松村(Ella Mae Matsumura)和韩国申学者(Shin Jae Yong)发现当双方之间实力差距过大时其有效性将大打折扣;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种比较过程会影响员工之间的情感信任从而阻碍合作与信息分享。

相对业绩评价的优点包括:①排除多代理人共同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更准确的评价效果。②部分情况下相对业绩比绝对业绩更易观测和操作,也更加公平。③相对业绩评价能避免激励机制可能产生的“棘轮效应”。④通过引入竞争刺激代理人努力水平。⑤解决委托人道德风险问题。与之相对应的,相对业绩评价同样存在局限:①参照组不易选择。②类似锦标赛的制度可能挫伤排名较后代理人的积极性等。

相对业绩评价的主要方式有:①比值法,即首先选择业绩标杆进而计算其余代理人相对业绩比值。②锦标赛法,即对代理人进行一定规则下的排名。③循环比较法,即通过不断的两两比较,最后整理出代理人业绩顺序。④强制分布法,即将代理人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入不同等级类别中。⑤相对百分数法,即评价者进行百分制打分之后再进行加权。

相对业绩评价能一定程度上剔除环境不确定性对代理人业绩的影响,实现委托人、代理人双方经济上的帕累托改进。该方法已在许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