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河床演变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方面指河流从河源至河口所流经的各河段的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属于河流地貌学范畴;狭义方面指近代冲积河流的演变发展,属于河流动力学范畴。此条目涉及的是后者。
河床演变
河床在自然情况下,或受人为干扰后,发生的纵向调整、横向摆动、河床冲淤的变化。
- 英文名称
- fluvial processes
- 所属学科
- 水利工程
河床演变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有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纵向变形是河床纵剖面和横断面的冲淤变化。横向变形是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河床演变就发展方向而言,有单向变形和往复变形。单向变形是河床在较长时期内向冲刷或淤积方向的发展。往复变形是河床在一定时期内的冲淤交替变化。河床演变就影响范围而言,有长河段的普遍变形和局部变形。各种形式的河床变形往往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河床演变是水流与河床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泥沙运动是纽带。尽管引起河床演变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根本原因可归结为不平衡输沙。任一河段在特定水流条件下有一定水流挟沙能力。当上游来沙量与水流挟沙能力互相适应时,水流处于输沙平衡状态,河床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平衡输沙的状态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当上游来沙量与水流挟沙能力不适应,水流输沙不平衡,河床就产生相应的冲淤变形,但是这种由于输沙不平衡引起的变形往往朝着使变形停止的方向发展:即河床发生淤积时,淤积速度逐渐减小直至淤积停止;河床发生冲刷时,冲刷速度也逐渐减小直至冲刷停止。这种通过河床冲淤变形来改变水流条件,使水流挟沙能力尽量与上游来水含沙量相适应,使河床向冲淤平衡发展的过程称为河流自动调整。
根据河流的形态和演变特点,常将河流分为顺直、弯曲和分汊3种河型(见图),在分汊河型中又常分出一种类别,称为游荡型。①顺直型河道。平面外形顺直或略弯曲,两岸有交错边滩,纵剖面滩槽相间,其演变特点是浅滩和深槽周期性冲淤变化,边滩不断顺流下移,深槽、浅滩和深泓线不断转换位置。②弯曲型河道。又称蜿蜒型河道。其平面外形弯曲,两个弯道间以直段相连,纵剖面滩槽交替,弯道凹岸为深槽,过渡段为浅滩。其演变特点是弯道凹岸不断崩退,凸岸边滩不断淤涨,曲率越来越大,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发生撇弯甚至自然裁弯取直,老河淤死形成牛轭湖,新河又继续向弯曲发展。③分汊型河道。平面外形比较顺直、宽浅,江心有一个或多个沙洲,水流分成两股以上汊道,其演变特点是洲滩不断变化,汊道兴衰交替。在这类河型中,洲汊较多,稳定性较弱,冲淤变化迅速的河段常称为游荡型河道。在上述各种河型之间,还有各种过渡型态。
冲积性河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平衡或准平衡状态,其河床形态与流域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称为河相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来预报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改变后河床的冲淤临界状态,并可作为治河工程规划的参考性依据。
在河流上兴建水库或其他工程设施都将改变天然河流的来水来沙或河床边界条件,从而破坏河流的平衡状态,引起河床的冲淤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涉水工程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常常需要预先做出估计,并拟订相应工程措施以防止其不利影响。为预测河床冲淤变化过程,可以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物理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类似工程的对比分析等方法。
天然河流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时候处于对人类有利的状态;有时又处于对人类不利的状态,甚至带来巨大灾害,而必须进行整治。因此,有必要开展河床演变规律研究,为顺应规律对其进行治理和开发提供依据,使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教研室.河流泥沙工程学:上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