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民族学 .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 .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 . 〔中国民族文字〕 .  民族古文字〔及已不使用的文字〕 . 焉耆龟兹文(吐火罗文)

焉耆-龟兹文

/Argi-Kucha script/
条目作者聂鸿音

聂鸿音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301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30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3~9世纪间塔里木盆地北缘焉耆国和龟兹国通行的文字。旧称吐火罗文。

英文名称
Argi-Kucha script
旧称
吐火罗文
所属学科
民族学

文字自左向右横写,字母形体来自中亚斜体婆罗米字母而略有变形,又称“北疆体”。每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除a以外的元音与辅音相拼时均用附加符号表示,带复辅音的音节均用合体字表示,最终形成的字符总数为250个左右。

20世纪初于中国新疆的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发现相关文献,记录的是两种大同小异的方言,用来记录吐鲁番和焉耆方言的文字称为“焉耆文”,用来记录库车方言的文字称为“龟兹文”。存世的焉耆-龟兹文献大都是佛教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焉耆文写本《弥勒会见记》,该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剧本。

公元5~7世纪的焉耆–龟兹文写经残片公元5~7世纪的焉耆–龟兹文写经残片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