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中爪哇梭罗的一个天主教家庭,20世纪70年代初皈依伊斯兰教。伦德拉热爱爪哇文化,其诗歌和戏剧多带有爪哇传统文化色彩。他反对社会不公,同情底层人民,其作品中常常体现博爱精神。
1952年伦德拉在《策略》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诗歌,从此,其诗作开始在各种文学杂志上出现,尤其在20世纪60~70年代最为频繁。《路转角处的人们》(1954)是其第一部获奖的戏剧。当时他正在上高中,这个奖项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后来,伦德拉进入卡查玛达大学文学院学习英国文学。1964~1967年赴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戏剧。回国后在日惹创办了著名的“戏剧工作室”,对印度尼西亚新戏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78年因支持学生反对苏哈托连任总统的活动而被捕,几个月后获释。之后他辗转至雅加达,后又迁至德波。1985年,他创建“伦德拉戏剧工作室”,该工作室成为他艺术活动的基地,并留存至今。
伦德拉的戏剧作品还有《白石灰环》《雷索王》《龙族的斗争》等,诗集有《可爱的人之歌》《四集诗》《布鲁斯致波妮》《旧鞋之诗》《找爸爸》《狂人之歌》等。其作品多次获奖,包括印度尼西亚政府艺术奖(1970)、雅加达研究院奖(1975)、教育文化部最佳图书奖(1976)、阿达姆·马利克奖(1989)、东南亚文学奖(1996)、艾哈迈德·巴克里奖(20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