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录音工艺既是影视作品的一个录音技术制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声音艺术创作的过程。因此,混合录音师(简称混录师)不但要严格把握好各项录音技术指标,而且还要处理好画面与声音、声音与声音之间的互动平衡关系,使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创作在艺术质量与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在混录过程中,需要混录师将已经剪辑、制作完成的各类声音素材,包括但不限于语言(独白、对白、群白、内心独白以及旁白等)、动效、资料音响(自然、军事、机械和动物等)和音乐(原创音乐、资料音乐)等各类声音素材,按照导演的创意构思,通过各类混录器材设备,并经过各种复杂的方法和手段,最终将各类声音素材混合成为一条(单声道)或多条(多轨模拟环绕声、多轨数字环绕声、多轨空间声及多轨国际声)的声音混录母带。在混录母带完成后,才算基本完成了影视作品的录音技术制作过程和声音艺术创作任务。因此,混录过程也是对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进行的最后一次艺术创作。
为了保证混录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般在混录前,都要在标准的混合录音棚(各项技术指标和标准放映厅的技术指标一致)里的监听条件下进行各条声音素材带的技术和艺术质量的检查工作。这个过程叫作“混前检查”。
混前检查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检查声音素材的录音技术质量。了解各条声音素材带中是否存在或还缺少各种声音内容,各类声音素材是否与画面的内容保持着同步状态,各类声音素材在声带上的位置安排是否有利于混录的技术操作等;二是检查声音素材的艺术创意质量。了解所录制的声音素材在情绪气氛上是否与画面内容相匹配,是否还需要增减声音素材内容来为影片内容服务,各个声音素材的剪辑点是否符合导演的创意要求等。
除了混录师、剪辑师和场记必须参加终混前的混前检查工作外,导演也必须参加混前的检查工作程序。因为作为一个对艺术要求非常认真的影视导演,他对哪一场戏应该呈现哪些声音,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有创意头脑的导演,除了自己的声音构思以外,还需要非常善于与声音设计师和混录师去协调和沟通,从声音设计师或是混录师那里去了解和吸取对声音艺术再创作的不同观点和建设性意见,并及时地应用到影片的声音创意中去。因此,在混前检查中,导演提出的意见越具体、越中肯,混录师的准备工作就会越充分,就越能减少混录师在终混时再进行各种修改的可能性,降低混录师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以及混录成本。
在模拟录音时代,当一部影视作品的声音素材内容很多或者需要同时完成多种混录母带时,很可能会出现混录棚内的录还音设备不够用的情况。因此,在正式混录前,混录师一定要先去了解混录棚的录还音设备,是否可以容纳所有声音素材的同时录还音。如果影片声音素材超过了混录棚混录还音设备的最大容量时,就需要将所有的声音素材先分门别类地提前合并在一起,然后再进行终混。这个先行合并的过程一般称为预混。
预混的目的是将大量的声音素材先进行归类合并处理,这样在终混时就可以减少混录师的工作强度,尤其是在有些混录设备不具备自动化操作功能时这点尤为重要。一般可以将大部分的客观语言声(包括独白、对白、群白)先预混成一条语言预混带;也可以将所有的音响声(包括动效、资料音响和背景音响)预混成一条音响预混带;同时将一些音乐声(主要是客观音乐)预混成一条或数条音乐声带(因为音乐声有可能在衔接时会出现叠出叠入的声音效果)。而其他的一些主观化的声音素材,如内心独白、解说和情绪音乐等,由于经常需要在其他声音出现的同时才能进行特别的艺术处理,一般建议主观化的声音素材先不进行预混处理,而是等到终混时再与其他的预混声带进行音色、电平及平衡方面的特殊处理。
当不得已使用模拟录音设备进行预混时,每预混一次都会在预混的声带上增加一些模拟录音设备所带来的本底噪声。所以,在应用模拟设备进行影视作品的预混时,一定要提前进行技术设计并保持节制。然而这个问题在数字录音工艺中几乎已不存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最终被混录成为单轨单声道混录声音母带的情况已十分罕见(只在个别的影视资料纪录片的声音制作中还有存在),而混录成为多轨多声道混录声音母带的情况则非常普及。常见的电影数字多声道环绕声还音系统有20世纪90年代初分别面世的美国杜比SR·D数字环绕声还音系统(5.1声道)、美国的DTS数字环绕声系统(5.1声道)和日本的SDDS数字环绕声系统(7.1声道),以及21世纪新出现的各类数字多轨空间声还音系统,如美国的杜比Atmos数字全景声还音系统、中国的ADSS数字全维声还音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