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法国电影人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战争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原来每年9月举行。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20世纪80年代,一般每年都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数百部影片。参加人数多达数万人。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世界各地有艺术价值的优秀影片,鼓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参展的影片更多地在电影院作商业性的发行放映。主要活动项目有:①分别举行各类影片的比赛和评奖。②举行展映或专题放映,如“评论周”“导演专场”“法国电影前景”等。③开设国际电影市场,展销影片。④举办回顾展。
奖项名目繁多,主要有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等,分别授予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剪辑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蝌蚪找妈妈》(1960)、《杨贵妃》(1962)、《侠女》(1975)、《孩子王》(1987)、《菊豆》(1990)、《霸王别姬》(1993)、《活着》(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春光乍泄》(1997)、《荆轲刺秦王》(1999)、《花样年华》(2000)、《鬼子来了》(2000)、《一一》(2000)、《蔷薇的名字》(2001)、《你那边几点》(2001)、《车四十四》(2002)、《青红》(2005)、《江城夏日》(2006)、《蓝莓之夜》(2007)、《春风沉醉的晚上》(2009)、《天注定》(2013)、《刺客聂隐娘》(2015)等多部中国影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