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中文版封面《教育诗》于1925年开始写作,1935年全部完成。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描写了高尔基工学团(又称“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的艰难创建、健康成长和后续改造的过程,体现了作者教育流浪儿童的工作经验及其教育方法和主张。在马卡连柯看来,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
这部作品由回忆录、随笔、特写、日记、政论、中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所组成,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教育集体的形成和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及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以生动的艺术形象阐明了集体教育的强大力量和所取得的胜利。《教育诗》集中反映了马卡连柯的辩证教育观和集体教育理论。在马卡连柯看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门科学。他认为教育乃是一种最广义的社会过程,儿童与极度错综复杂的周围世界一起,组成无数对相互关系,其中每一对关系都在不停地发展,与其他关系交织在一起,并且因儿童自身的身体与道德观的成长而更趋复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并控制这一发展。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他系统地研究了教育集体的诸多方面,提出了依存和服从、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平行教育影响、前景教育、纪律教育等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认为集体这种方法既是一般的又是统一的,同时也为每一个独立人格提供机会以发展其自身特点并保持其个性。
20世纪50年代,《教育诗》在中国被翻译成中文并多次再版,根据马卡连柯《教育诗》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也译成中文在全国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