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美国科学家F.E.布劳恩斯(F.E.Brauns)首次提出用有机溶剂提取分离木质素,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前处理,得率很低,代表性较差。1957年,瑞典科学家A.贝克曼(A.Björkman)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以非润胀性的甲苯为分散剂,将脱脂木粉在振动球磨中研磨48~72小时,除去甲苯后用二氧六环-水(体积比96∶4)抽提数次,可得到占原料中木质素50%~70%的粗磨木木质素,经适当方法纯化后木质素得率为原料中木质素的20%~35%。采用高效行星式球磨机处理脱脂木粉,可缩短研磨时间至数小时。
磨木木质素中含有一定量的聚糖,针叶材和阔叶材磨木木质素中糖含量分别为0.6%~5%和3%~9%,禾草磨木木质素中糖含量高达10%以上。根据木质素和聚糖溶解性能的差异,通过不同溶剂配合纯化的方法可使磨木木质素的含糖量降至1%以下。
磨木木质素是在无化学处理、无加热的条件下用中性溶剂提取的木质素,呈浅乳酪色粉末状,被公认是接近天然木质素的分离木质素之一,广泛应用于木质素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但磨木木质素在制备过程中借助机械力破坏木质素内部及其与高聚糖之间的连接键,可能发生轻微脱甲基、氧化及游离基偶合反应,在结构上不能完全等同于天然木质素。同时,根据球磨强度、提取方法及纯化条件的不同,制得的磨木木质素在相对分子质量、含糖量和化学结构上均有差异。此外,该方法只能分离出原料中的一部分木质素。尽管高强度、长时间球磨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分离得率,但同时也加剧了木质素结构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