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巴登-符腾堡州内卡河畔的劳芬,卒于蒂宾根。父亲是当地修道院总管,在他出生后的第3年去世,母亲是牧师之女,1774年改嫁。荷尔德林先后在登肯多尔夫、毛尔布龙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年进入蒂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广泛阅读柏拉图、索福克勒斯、W.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研究J.-J.卢梭、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I.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F.W.J.von谢林和G.W.F.黑格尔成为同住一室的挚友,人称“蒂宾根三伙伴”。1789年法国大革命激发了他和同学们的热情,曾组织诗社,写诗歌颂人权。蒂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后,与黑格尔一样选择做家庭教师而没有做牧师,坚持自己对诗与哲学的探索。1794~1795年,荷尔德林暂住耶拿,期间专门听了刚刚成为耶拿大学教授的费希特的知识论哲学课程,与J.C.F.von席勒、谢林和黑格尔通信介绍和讨论费希特哲学的主要概念和思想。但在1795年5月他仓促地离开了耶拿,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伟大榜样席勒对他感到了失望。1797年经荷尔德林的推荐,在瑞士伯尔尼做家庭教师的黑格尔转到法兰克福做家庭教师,他们因此交往甚密。因爱上房东太太,1797~1799年以她为原型创作小说《希波琳》。1798年后,荷尔德林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
荷尔德林是著名的抒情诗人,他的诗独具一格,既不归属于魏玛古典主义,也不归属于耶拿浪漫主义。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同时创作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戏剧诗《恩培多克勒之死》和大量论文,如《论诗歌类型的区别》《在毁灭中生成》《恩培多克勒的根据》等。中文翻译的荷尔德林作品不多,仅有戴晖教授翻译的《荷尔德林文集》,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于M.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使之广为人知,不过大多数人只是通过海德格尔来了解荷尔德林。在西方文学和哲学界,荷尔德林毫无疑问被视为德国文学也是西方文学的高峰。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