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舞蹈学 . 中国古代舞蹈 . 西夏舞蹈

西夏舞蹈

/dance of Xixia dynasty/
条目作者冯双白

冯双白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2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宋代西北地区以党项羌为主体民族的西夏王朝的宫廷与民间舞蹈。

英文名称
dance of Xixia dynasty
所属学科
舞蹈学

西夏是古代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党项原为古代羌族的一支,曾经受吐蕃管辖,据今天青海、河西走廊一带,后迁徙至今甘肃、陕西北部。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了政权,史称西夏,党项人自称夏、大夏或上白国。党项羌的文化,最鼎盛之时曾经统领22州之地,横跨黄河两岸。其文化上的自立性在唐宋之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直坚持的政策。所以,比起辽、金两代来说,西夏国没有全盘承继唐宋之礼乐制度,而是注重建立自己的礼仪和官服之制。因为占据中原与西域各国及中亚地区商业流通的必经之路,而广知各国优长。在文化上,西夏创建了自己的文字,称为“国书”,设立番学,注释和翻译了大量的外域文献。据《辽史·列传·二国外纪·西夏》载,西夏还推行本民族服饰、发式。西夏信奉原始巫教,后崇奉佛教,也因此而在一些西夏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中留下了众多的佛像,其中就有珍贵的乐舞艺人形象。

有关宋代西北地区以党项羌为主体民族的西夏王朝之乐舞的历史文字记载很少。西夏地处河西走廊,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乐舞艺术具有佛教色彩。甘肃武威(古凉州)现存有西夏崇宗李乾顺天民佑安五年(1094)所立的一块碑刻。正面有西夏文字,背刻汉文,题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首左右侧各有一舞伎形象,身态丰满,侧腰掭胯,勾脚翘指,舞带悠然。与此类似者有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之寺庙中的“宏佛塔”之木雕女像,回首转身,舞于莲花台上,左手轻搭于头额,右臂屈回至胸前。上身裸露,披巾绕带,史家认为具有较浓郁的印度、尼泊尔艺术风格。西夏民间乐舞的资料非常少见,但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25千米的巴丹吉林沙漠中黑水城,曾经保存有多座寺庙、佛塔。20世纪初俄国地理学家P.K.科兹洛夫[注]带领考古队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还有大量的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陶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绘画等珍贵文物,尽数掳走盗回俄罗斯。现存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幅佛教绢画《水月观音》上所绘的西夏供养人图像,就含有乐舞艺人的生动舞姿图,弥足珍贵。在另外一幅《金刚触地印释迦牟尼佛》图上,主尊佛的画面下方有5个生动的舞蹈天女形象,皆踏步端腿,身体倾斜,双臂或同时高举,或一上一下,生动可感。另一幅《空行母》图,空行母身躯为深蓝色,手持金刚法铃和骷髅颅器,面目凶悍、动态夸张,在红色火焰中单腿舞踏而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

多元文化交流下的西夏也曾接受“汉礼”,如唐僖宗曾经赐全部鼓吹给西夏。《辽史·蕃夷·西夏记》曾经记载西夏毅宗凉祚派遣使臣向北宋要伶官、工匠,并派人“买乐人幞头”。这说明,西夏在努力坚守、创造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曾经吸收过汉族文化中的礼乐精粹。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