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奥地利哲学家、翻译家M.布伯(Martin Buber)提出的非人际传播到人际传播之间连续谱中的三种典型形态之一,是接近非人际传播一极的人际传播形态。我—你传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活动中占比最大的一种互动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个体不仅将他人视为作为物的“它”,而且当作另一个主体的“你”进行交流沟通。但与此同时,又并未将对方视为特定的、有个性的、需要单独对待的个体,而是将对方当作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角色来进行交流沟通。
我—你传播源于人类的高度社会化和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在高度社会化和社会分工高度细化之后,深层交往的关系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大量重复性的社会性人际传播,而这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来维系。因此在我—你传播中,主体对客体产生一种符号化、抽象化的认知,通过接近程序化的模式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有效地避免情感互动,减少认知与交流成本,提高效率。例如,日常生活中顾客与业务人员的对话就是一种典型的我—你传播,双方均以一种社会角色身份按照相应的交流规则进行交流沟通。这种传播虽然重视一部分人的因素,但并不完整。
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建立于社会角色之上的交流沟通大量增加,虽然在众多一对一传播(如网络购物、网络客服等)中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情感性语句(如“亲,收到了吗”),但其显然并非是一种真正的情感互动,而更趋于一种程序化的礼貌性交流沟通,因此其依然被认定为我—你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