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渔业 . 〔渔业史〕 . 中国渔业史 . 渔业捕捞史 . 鱼类捕捞史 . 笛鲷捕捞史

中国笛鲷捕捞史

/history of Lutjanus sanguineus fishing in China/
条目作者袁蔚文陈作志
条目作者袁蔚文

袁蔚文

陈作志

陈作志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12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1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笛鲷捕捞产业的发展进程。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Lutjanus sanguineus fishing in China
所属学科
渔业

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曾称红鳍笛鲷,俗称红鱼。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和东海南部17~124米深海域。主要渔场位于北部湾中部和海南岛东部近海60~90米水深海域。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渔具》,明代广东已有30余种渔具,但未说明各种渔具的捕捞对象。据查,清代广东省已有红笛鲷母子钓船,广西已产生“打红鱼梗”作业,表明此时中国南方渔民已在南海从事红笛鲷捕捞作业。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的侵略使广东海洋捕捞业遭到严重破坏,海洋捕捞产量从1936年的36万吨减少到1949年的21万吨,儋县(今儋州市)母子式红笛鲷延绳钓船从1936年的57艘(一说90艘)下降到1949年的23艘。

1949~1961年是南海北部红笛鲷捕捞业迅速发展时期。广东红笛鲷收购量从1953年的991吨上升到1961年的4211吨,增加了325%,明显高于同期优质鱼收购量的增长率(235%)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38%)。这一时期的主要作业方式有母子式红笛鲷延绳钓、“打红鱼梗”和机轮拖网作业。作业渔场主要在北部湾。母子式红笛鲷延绳钓是传统的捕捞方式。当时白马井渔港的延绳钓母船为75吨的帆船,数量从1949年的23艘增至1959年的37艘。每艘帆船装载24~46只小艇,钓具干线长517.8米,支线153条。“打红鱼梗”是采用多叶多枝的冷古(露兜树)、勒竹等树枝附上石头,投入10~20米水深海域,诱集红笛鲷栖息,若干天后用手钓捕捞。从事这一作业的主要是广西北海一带渔民。拖网是多鱼种作业渔具,其主要捕捞对象因作业渔场而异。南海水产公司渔轮基本在北部湾作业,1954年成立了一支以红笛鲷为主要捕捞对象的拖网船队,起初仅有渔轮4艘,1961年发展为42艘。1959~1963年红笛鲷捕捞量占其总捕捞量的4%~10%。开始时,双船拖网使用日本四片式平口网,单船拖网采用美国二片式的尾拖网。经过试验,淘汰了四片式平口网,并对网具和捕捞技术做了不少改进,捕捞能力不断提高。

1961年起,南司渔船逐步向海南岛东部大陆架海域扩展,南海北部红笛鲷捕捞业进入衰退期。1962年,广东省红笛鲷收购量比1961年下降69%。1978~1980年平均年收购量512吨,比1962~1965年的平均年收购量下降78%。渔获量中红笛鲷所占比例也急剧下降,1967年比1966年下降了56%。1972年红笛鲷产量仅47吨。此时的南司拖船不再是以红笛鲷为主要拖捕对象的船队。1970年以后,母子式红笛鲷延绳钓的母船逐渐改变为拖船及灯光掺缯围网作业,历史悠久的母子式红笛鲷延绳钓作业随之被慢慢淘汰。

20世纪60年代初,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了红笛鲷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移动规律。1976年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渔业资源评估》中,评估结果表明,红笛鲷资源已处于过度利用状态。1979年国家水产总局发布多个关于繁殖保护、渔政管理等方面的条例,广东提出“大力保护资源、调整近海作业”的方针,逐步发展了29~44千瓦的红笛鲷延绳钓、红笛鲷刺网兼作的渔业。90年代,红笛鲷资源严重衰退,1992~1993年北部湾红笛鲷的渔获密度(拖捕1平方千米的渔获量)已比1962年下降90%以上。1997年,海南岛东部大陆架近海红笛鲷的渔获密度比1964年下降84%以上。南海北部的红笛鲷捕捞业已基本消亡。1979年以来,为了发展外海渔业,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开展了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南海北部大陆斜坡及南海西南大陆架底层渔业资源和西、中、南沙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虽然在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架海域和岛礁海域有红笛鲷分布,但资源数量偏少,难以发展红笛鲷捕捞业。

  • 丛子明,李挺.中国渔业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 陈汉坚,孔令兴.北部湾红鱼资源的回顾及保护对策.中国水产,1991,12:12-13.
  • 林俊汕.北部湾红鱼生物学及其资源变动状况.海洋科学,1983,4:47-50.
  • 袁蔚文.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和种类更替.中国水产科学,1995,2(2):57-65.
  • 王跃中,袁蔚文.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南方水产,2008,4(2):26-3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