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化 . 间接侵犯

反社会行为

/antisocial behavior/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426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42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任何侵犯他人基本权益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

英文名称
antisocial behavior
所属学科
心理学

反社会行为可表现为一般性的言语辱骂、行为攻击、破坏公共物品等,或者是伤害动物、纵火、性侵犯、谋杀等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且明显违反社会的主流价值规范。长期、反复出现反社会行为的个体,可能会被诊断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病态人格特征。

反社会行为是一种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复杂性行为。①在基因方面,通过脑成像技术等脑科学手段的使用,已发现反社会行为与个体的神经生理缺陷相关,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前额叶或边缘系统功能和结构异常等。某些反社会行为可能存在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这种反社会行为具有遗传复杂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此外,反社会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总体而言,男性更容易受贫穷、离婚和单亲家庭等因素的负面影响而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同样处于高压教养方式下,男性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也通常要高于女性。但综合而言,反社会行为的出现仍是基因与环境交互的结果。②在环境因素方面,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同伴排挤、学习失败、接触暴力影视作品等,都有可能成为反社会行为的诱因。早期研究多关注单一因素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但随着研究者对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之间内部的交互作用的继续探究,已很少将反社会行为归因为某个单一因素,而更关注于引发反社会行为的各种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此,有理论认为增加反社会行为风险的不是单独某个因素,而是所有可能因素的数量叠加,这称为累积风险模型;也有理论认为某一风险因素仅在另一风险因素存在或缺乏的情况下才产生影响,或者说与另一因素相联系的风险的严重程度会随着另一因素的不同取值而产生变化,如某些生活经历只有发生在本身具有生理易感性的儿童身上时,才会导致其青春期反社会行为,这称为交互作用模型。此外,还有研究认为社会文化因素会造成反社会行为类型的不同分布,即某些特定的民族可能有特定的反社会行为表现,同时社会对反社会行为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和时代特征。如某些形式的体罚在某些社会中是得到认可的,但在其他社会中却并非如此。

由于反社会行为具有程度不一的社会危害性,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和分层次、分对象的防范机制与干预措施,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重要议题,需要联合学术机构、司法机构、公安机关和各级社区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协同治理。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