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卒于安大略省渥太华市。童年生活漂泊不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加入加拿大陆军医疗队,1915年在希腊加入协约国作战,1917年转入英国皇家飞行队。1919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多伦多大学,讲授历史,同时还担任网球和足球教练。
1928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35年作为加拿大高级专员一级秘书被派往伦敦,1941年返回加拿大,1942年作为加拿大使节被派往华盛顿,1945年被任命为加拿大驻美国大使,出席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1946年出任L.S.圣劳伦特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极力促进加拿大与美国、英国的政治经济关系。1948年任外交部部长,进入众议院。1949年,促使加拿大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支持联合国军队,同意加拿大参加朝鲜战争。1952年担任联合国大会主席,力主调解朝鲜半岛冲突,并因此触怒美国。1956年,提出组建联合国维和部队,缓解英、法两国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紧张对立,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和平奖。皮尔逊是加拿大20世纪50~60年代最重要的外交官,曾草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的基本外交政策。
1957年,自由党在全国大选中被进步保守党击败。1958年,皮尔逊成为自由党领袖,开始重建自由党。1962年大选中,自由党的席位从49个提升至100个。1963~1968年,任加拿大联邦总理期间,主张以“合作联邦主义”和“双语与双元文化”调节魁北克和其他地区的问题,制定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确定加拿大新国旗,成立武装部队,修订交通法。皮尔逊退休,推荐P.E.特鲁多继任自由党领袖,自己主要撰写回忆录、在卡尔顿大学讲授历史和政治学,以及从事世界银行的国际援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