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美国文学

萨罗扬,W.

/William Saroyan/
条目作者朱雪峰

朱雪峰

最后更新 2024-12-13
浏览 131
最后更新 2024-12-13
浏览 13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908-08-31~1981-05-18)

美国剧作家、小说家。

英文名称
William Saroyan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08-08-31
去世日期
1981-05-18
出生地点
弗雷斯诺
去世地点
弗雷斯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的一个亚美尼亚移民家庭,卒于弗雷斯诺。3岁时父亲去世后曾在孤儿院生活五年,15岁放弃正规的学校教育自学写作。1934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秋千架上的大胆青年》,描述大萧条时期一位青年作家的贫困生活,随后两年内接连出版三部短篇小说集,引起文坛关注。

图1 工作中的萨罗扬,摄于1960年图1 工作中的萨罗扬,摄于1960年

他的第一部剧作是《我的心在高原》(1939),剧名来自苏格兰诗人R.彭斯的诗句,也是剧中人演唱的一首歌。剧中诗人父子在1914年的弗雷斯诺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诗人的投稿屡屡被拒,但是他依然用在小杂货店赊来的食物招待自己的演员朋友,并在后者临终前收留他。最后父子俩因交不起房租被迫离开居所,诗人把被退稿的诗作送给杂货店老板,因为“诗歌必须被阅读才是诗歌”。全剧没有跌宕的戏剧化情节,但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远景,表现了艺术家生存的艰难和艺术的必要。该剧1939年先后由纽约的团体剧社和同人剧社搬上舞台,萨罗扬成为蜚声剧坛的青年剧作家。

同年萨罗扬推出另一剧作《人生一世》(1939),再次着眼于艰难时世中的人性之善。在旧金山一家破落的码头酒吧里,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此落脚。透过热心人乔的视角,萨罗扬表现了普通人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描述他们如何与恐惧和不完善的人性抗争,歌颂普通人之间的友善与怜悯。这一理想化愿景传达了作者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其中隐含着他的道德立场与哲学取向。该剧于1939年10月25日由团体剧社在百老汇布思剧院开演,共演出185场,被相继授予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人奖等荣誉。但萨罗扬拒绝领取普利策奖,理由是艺术应避免商业资助,而且他认为此剧并不比他的其他剧作更出色。1948年《人生一世》由H.C.波特执导、J.贾克内主演,拍摄成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罗扬继续从事剧本创作,但均未重现前两部作品的辉煌。批评者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感伤,缺少直视黑暗的锋芒和勇气,认为他的理想主义情怀与愤世嫉俗的时代脱节。萨罗扬的其余二十多部剧作大多已被人遗忘,偶尔重演的几部中,《各位好》(1942)讲述一个赌徒的悲剧故事,《美丽的人们》(1941)鼓励观众发现生活乐趣,《穴居者》(1957)描绘一群临时寄居在废弃剧院里无家可归的人。尽管时运不济,萨罗扬始终是一位多产作家,他还创作了大量小说和散文,以及数本回忆录。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我叫阿拉姆》(1940)和长篇小说《人间喜剧》(1943),故事均设置在类似弗雷斯诺的加州小城里,前者围绕一个男孩的成长描述他的亚美尼亚裔大家庭,后者以14岁电报投递员荷马·玛考利的视角,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的各种悲喜生活。

图2 1941年《美丽的人们》演出剧照图2 1941年《美丽的人们》演出剧照

萨罗扬和同时代的J.斯坦贝克一样,都是乡土意识浓重的加州地方作家。尽管萨罗扬后来游历欧洲各国,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主要居住在巴黎,但他是方言土语的大师,许多作品以他的童年时代和亚美尼亚家庭生活为素材,笔下人物栩栩如生。他的早期作品往往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本性,他们心地纯洁,在有限的生活条件下发现生命的乐趣,而且富有同情心,以宽容悲悯的心态对待他人。他创造出一种印象画卷式的表达生活热忱的写作风格,被称作“萨罗扬风格”,对后来的J.克鲁亚克和K.冯尼格特等美国作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威廉·萨洛扬.人生一世.洪深 译.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9.
  • 威廉·萨洛扬.人间喜剧.周渭渔,贺天 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 John Leggett.A Daring Young Man: A Biography of William Saroyan.New York:Knopf,200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