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农业与农村经济学 . 农村经济 . 〔农村交换〕

价格剪刀差

/price scissors/
条目作者张广胜

张广胜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9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一些国家的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工业品价格持续高于其价值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于其价值,由此形成形状如张开的剪刀的价格差。反映了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现象。一般可用农产品的购买价格指数与工业产品在农村的零售价格指数的比率来表示。又称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英文名称
price scissors
又称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所属学科
经济学

价格剪刀差的概念由苏联经济学家E.A.普列奥布拉任斯基(Evgeni Alexeyevich Preobranski ,1886~1937)于1926年提出。它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人为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以这种不等价的交换方式强制性地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政府实施价格剪刀差政策,旨在提高资本积累率,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价格剪刀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比价剪刀差,反映的是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比价关系的动态趋势。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工业品的相对价格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越来越低,工农产品价格差额的趋势呈现出张开的剪刀状。②比值剪刀差,反映的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关系的动态变化趋势。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工业品价格越来越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于其价值,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关系反映在统计图表上犹如一把张开的剪刀。

价格剪刀差的实质是不等价交换关系,属于历史范畴,主要出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在简单的商品生产阶段,工农业产品之间等价值交换,不会出现剪刀差现象。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工业和农业中都得以确立,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不是简单的物化,而是资本化,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不存在剪刀差现象。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欠发展阶段,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滞后于工业,这种生产方式差距导致了先进的工业对落后的农业的掠夺,致使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现象成为必然。价格剪刀差也存在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贸易中。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也存在价格剪刀差,其主要作用是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践表明,价格剪刀差作为国家迅速工业化的资本积累手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家不再需要从农业汲取剩余,价格剪刀差将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价格剪刀差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农业剩余以加快资本积累,加速重工业发展,政府给农产品制定了较低的相对价格,给工业品制定了较高的价格,由此形成了价格剪刀差。

根据相关研究测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剪刀差的总额约为2800亿元,影响剪刀差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工业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改革开放前,中国工农产品的价格主要是指令性计划价格, 改革开放后经过价格改革,逐渐建立工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长期严重偏低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强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合理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大大缩小,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水平。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