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道教 . 〔方术、仪节、规戒、称谓〕 . 符箓

符箓

/Taoist talisman/
条目作者仲佰

仲佰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417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41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道教方术。

英文名称
Taoist talisman
所属学科
宗教学

西汉以前,“符”只是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表示征信的器物。因两汉时期天人感应说、谶纬学说兴盛,以及受《河图》《洛书》和星辰信仰的影响,符逐渐具有预测事变的神秘色彩。汉平帝时,王莽首先利用谶纬符瑞,预言天命要他做皇帝,这时符象征着上天的意志,是天命神令的指示,完全与原始的符信含义相悖。在早期道教中,符是一种画在纸上的象形会意的文字图形,道教将其视为人与鬼神交际沟通的媒介,是上天下达神明指令的手段,是天神给予的信物,是人类借助他力来战胜现实社会中邪恶和灾害的精神依托。符文的驱邪治病说始于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所处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以后,符文被道教各派采用,符的意义更增添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箓”是道教用以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是道教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又称“法箓”。法箓牒文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而成的文字,因而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绘制箓图,在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祇名号,并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道士做法事时,主要依靠驱使箓文中功吏官属,检劾三界,考明过功,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拔度生灵,救济困厄。道教箓文开创于张陵所创五斗米道的二十四品正一盟威箓,魏晋南北朝以后,又发展为金箓斋、黄箓斋、玉箓斋等某些斋醮仪式的定称。隋唐之际,道士仍推崇符箓,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符箓成为道士法师辅正驱邪、治病救人、助国禳灾的主要手段,符箓的传授也成为道教三洞各部的重要内容。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