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其他文艺理论

戈特舍德,J.C.

/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
条目作者李银波

李银波

最后更新 2023-07-27
浏览 226
最后更新 2023-07-27
浏览 22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700-02-02~1766-12-12)

德国启蒙运动初期著名剧作家、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哲学家。

英文名称
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
国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700-02-02
去世日期
1766-12-12
出生地点
普鲁士公国
去世地点
莱比锡

生于普鲁士公国哥尼斯堡附近的朱迪屯,卒于莱比锡。其父是路德教牧师。幼时由父亲亲自教他读书,14岁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神学。但他却对哲学特别感兴趣,沉醉于G.W.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的著作,于是他转入哲学专业,并终生信奉沃尔夫的哲学。1723年获得文科硕士,为躲避兵役于1724年逃到莱比锡,在此生活直到去世。他到莱比锡后,得到莱比锡“德语诗歌协会”主席J.B.门克的大力提携,不仅加入了该协会并成为协会的主管,还取得教授资格。1730年被莱比锡大学聘为特聘诗歌教授,并于1734年被正式聘为该校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还多次被选为哲学系主任。1735年他与但泽才女、作家兼翻译家路易斯结婚。路易斯去世后他又与一位年仅19岁的女子E.诺伊纳斯结婚,并于再婚第二年去世。

戈特舍德画像戈特舍德画像

18世纪初德国仍流行“巴罗克”文学风格,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没有统一规范,喜用典雅雕饰、矫揉造作的文字,还大量借用外国语言,不重视本民族语言,显得异常混乱;内容上粗制滥造,没有高大形象,没有教育意义,尤其是戏剧带有市民性,多以小丑的插科打诨为主。戈特舍德决心对德国语言和文学进行改造,因此掀起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启蒙运动。他于1727年与剧团经理J.诺伊贝尔及其妻子合作,在莱比锡创建了德意志民族剧院,以改造德国剧坛。他以翻译和上演受古希腊罗马传统影响的法国戏剧为剧坛改革的手段,上演了大量法国作家如P.高乃依、莫里哀、J.拉辛、伏尔泰等的戏剧。1731年他创作的悲剧《垂死的卡托》在莱比锡首演,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该剧是他以英国作家J.艾迪生的同名悲剧《卡托》为素材,严格按照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原则和启蒙主义诗学原则来创作的,严格遵守三一律。该剧在当时被尊为第一部德语原创戏剧,并一度成为德国戏剧创作的典范。他使德国戏剧走上了古典主义道路,将原来的插科打诨的小丑赶出舞台。但没过多久他的戏剧改革受到人们的批评,《垂死的卡托》也成为反对派的攻击目标。先是J.I.皮拉指责该剧是用剪刀和糨糊创作,并说该剧违反了亚里士多德的戏剧原则,戈特舍德戏剧改革的盟友诺伊贝尔夫妇也于1741年停止与他合作,1759年后他的学生、德国启蒙运动第二阶段的领袖G.E.莱辛也开始批评他。莱辛主张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和市民文学,认为文学应描写现实生活,反对大量引入外国作品。戈特舍德在戏剧改革的努力失败后转入戏剧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于1740~1745年编辑了《德国剧院》,收集了当时他和别人翻译和创作的戏剧,又于1757~1765年编写了《德国戏剧诗文史必录》,记录了1450~1760年间德国人创作和上演的戏剧。

戈特舍德于1727年将莱比锡“德语诗歌协会”会更名为“德语协会”,并将其作为推行他文学改革和语言改革的理想平台。此后“德语协会”在德国各城市尤其是在各大学中纷纷成立。他还创办了一系列刊物来推行自己的文学理念。他于1725年创办了周刊《理性女批判家》(1725~1726),接着又于1727年创办了周刊《伪君子》(1727~1729),并利用它们进行启蒙宣传。他为了推行文学改革和语言改革,又先后创办了《德语语言、诗歌和修辞之批判性历史文汇》(1732~1745)、《美学与自由艺术新书库》(1745~1750)、《博学新闻》(1751~1762)等刊物。

戈特舍德还通过一系论著来阐述其思想主张。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为德国人而作的批判诗学尝试》(1729)提出了他的诗学主张。他认为诗歌应以理性原则为基础,因此他反对和限制想象和神奇意象,反对像英国诗人J.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超自然意象。他的诗学主张激起以瑞士两位诗人J.J.博德默和J.J.布莱丁格为首的诗人的广泛而强烈的反抗,1730~1745年德国诗学界出现长达十几年的“文学论战”。这两位瑞士诗人虽不反对理性原则,但认为诗歌应有想象,赞同弥尔顿的《失乐园》。两派之间的论战异常激烈,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戈特舍德最终在论战中惨败,诺伊贝尔夫妇也与他发生争吵,连他的妻子路易斯也站到反对他的立场上。这场论战之后,他在德国文坛上的影响被迅速削弱了。戈特舍德还发起了德国语言改革运动。他一方面批评处于分裂中的德国各地的语言不统一不规范,主张以萨克森的方言为标准统一德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他强烈批评巴罗克风格的矫揉造作语言,主张运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他于1736年出版了《修辞术详解》(1736)一书,在概述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他提出以理性为手段重新解释修辞学。1848年他又编写了一部德语语法书《德国语言艺术基础》(1748),该书长时间被许多学校用作教材,对18世纪德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于1754编写的《修辞训练》(1754)也是致力于语言改革的著作。然而他的语言改革运动也遭到德国各种不同方言的学者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德国南部的奥地利、巴伐利亚、施瓦本地区的学者和瑞士学者。因此在18世纪40年代德国又出现了一场关于语言问题的大论战。博德默和布赖丁格也是他语言改革的劲敌,博德默于1746发表题为《方言颂》公开提倡德国方言的多样性。一些学者还编写了自己方言的语法书与之对抗。这场语言改革之争在1766年戈特舍德死后才得以缓和。在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上台后,奥地利采用了戈特舍德的语法教科书,其他南德各邦也先后效仿,戈特舍德的标准德语得以在全德被采纳。

戈特舍德与妻子路易丝戈特舍德与妻子路易丝

戈特舍德曾主宰德国文坛达30年之久,但最终被德国文学界打倒。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迂腐学究的代名词。然而当代德国已经开始重新评价这位德国文坛上曾叱咤风云的人物。

  • WANIEK G.Gottsched und die deutsche Litteratur seiner Zeit.Breitkopf und Härtel:Leipzig,1897.
  • 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 DÖRING D.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in Leipzig. Von der Gründung bis in die ersten Jahre des Seniorats 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s (= Frühe Neuzeit. 70).Tübingen:Niemeyer,2002.
  • 范大灿主编.德国文学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 ACHERMANN E.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 (1700–1766). Philosophie, Poetik und Wissenschaft.Berlin:Akademie-Verlag,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