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常用的舞台手法。指戏曲传统演出中用话白、合唱、声音效果在幕后配合前台演员的表演。目的是延伸舞台的表演区域,使舞台时空更为开阔。分为三种形式:①直接回答前台人物问话。如《大保国》中李良为篡夺权力,让国太李艳妃写下文约,命众文武官员画押。文武官员并没有上场,而是李良向上场门、下场门两侧问话,幕后演员回答。②与台上角色的内心视像联系在一起,展现另一时空的场景。如《打渔杀家》萧桂英在家焦急地等父归来,四句〔原版〕过门间隙中夹有搭架子,后台传出公堂衙役打萧恩板子报数的声音:“一十、二十、三十、四十”,虽与萧桂英的唱腔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在表现萧桂英对父亲挂念的同时,交代了萧恩上告不成反遭毒打的遭遇,可以说是一明一暗地完成了同一时间内两个不同空间的表演。③利用幕后声音效果,烘托舞台气氛。如《霸王别姬》虞姬独自夜巡。幕后合唱楚歌,强化了霸王被困垓下、遍野凄凉的氛围,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现代戏曲导演术语。又指导演排戏的初始阶段。习称“下地儿”。主要是为剧目演出树立骨架,奠定进一步加工的基础。导演在完成全剧的案头工作后,即开始组织演员排练,勾勒演出的轮廓,即为搭架子。通过这一排练过程要初步固定演出结构和基本舞台调度,如主、次场子安排,人物行动线的展开,演员技巧的发挥,时空转换,群众场面等;还要将舞蹈动作设计出大致模样,在唱腔未产生之前,往往先空过唱段部分的表演处理。如果事先设计好身段,待曲子出来后就难以配合。舞台美术工作则应先于搭架子,它是空间造型的基本语汇,必须先确定全部景物造型的主体形象,便于演员较快地进入状态,熟悉舞台环境和动作支点,也利于导演对舞台形式特别是舞台调度的把握和处理。搭架子过程中,鼓师应自始至终不离排练场。要依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情绪变化,决定锣鼓点的使用方法,逐渐使全剧的打击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构思和处理。同时,导演要善于同鼓师合作,通过捕捉人物瞬间的情感与心理变化,为鼓师提供打击乐使用的支点。搭架子实际上就是导演与演员、舞台美术人员、鼓师的合作过程。也有一些导演不习惯搭架子而直接进入细排阶段。
从戏曲舞台常用的手法演变为现代戏曲导演术语,是戏曲导演将传统戏曲舞台当中自发形成的一些表演手法,接纳并提升为导演艺术的一种自觉行为,是戏曲导演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