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聚能密度是把单位体积的分子从凝聚态变成理想气体所需要的全部能量,与凝聚相中摩尔体积蒸发热相当。材料在溶解的过程中,材料分子之间需要克服内聚能,使得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才能被溶剂分子所溶解。美国化学家J.H.希尔德布兰德[注]在1936年提出可以用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值来定量描述溶解能力。在非极性或弱极性体系中,单凭溶度参数值就能简便地预测大多数材料的相行为。例如,当两种材料的溶度参数相近时,它们可以互相共混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在与其溶度参数相当的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这也是常说的相似相容原理。但在极性体系中,根据溶度参数得到的结果并不可靠。1967年,美国C.M.汉森[注]假定内聚能来自色散力、氢键和固有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从而把溶度参数分解为三部分:,式中
、
和
分别是来自色散力、氢键和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贡献。在探讨高分子的溶解性时,需要对来自这三部分的溶度参数分别进行对比,最终加权值低于某临界值时,高分子才能够溶解,否则只能部分溶解或不溶解。汉森的这种处理方式提高了溶度参数的可靠性,但仍然无法对所有体系进行完全准确的预测。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62083,"Name":"化学"},{"ID":107852,"Name":"高分子化学"},{"ID":108330,"Name":"高分子物理化学"},{"ID":108351,"Name":"高分子溶液"},{"ID":108355,"Name":"溶度参数"}]
. 理学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高分子物理化学 . 高分子溶液 . 溶度参数溶度参数
/solubility parameter/
最后更新 2024-09-15
浏览 163次
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值,式中
、
分别为分子的内聚能和体积。
- 英文名称
- solubility parameter
- 所属学科
-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