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指客观外物,同时也体现了主体内在的审美感受;它恰恰属于现象学哲学家H.施密茨提出的“半物”(Halbding)概念,而且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属于“气氛”这一美学范畴。日本现象学哲学家小(お)川(がわ)侃(ただし)就从现象学理论入手,深刻考察了“风”和“气”等自然现象的半物性及其审美价值。受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日本美学的实践和理论都精致地揭示了“风”的这种特征,并且以之为核心,提出了一种将主客观融合统一的美学理想。
作为自然现象,“风”集中体现了半物的所有方面:它是介乎物本身与主观感受之间的混合物;它不是完全的物,也不是纯粹的感受;它并非可以接触的有形物,而是无形的,必须通过他物才能外在或内在显现;当内在显现时,它既带有主观成分,但又不是纯感觉,因为具有客观的外部性;它自身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因果性现象。其中,因和果同时发生。但这种“果”又是主观感受到的影响,而不是客观的外在结果;它在时间上,持续出现,但又总是遵循了间断的方式。日语中“风”有三种读法:指作为自然空气的风时,平假名为かぜ;作为美学概念时为ふう,表示风气、风格和气质;与名词和形容词连用、表示样式和间隔时,为ぶり。这三个词恰恰都源自对“风”的半物性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其不同特质,而最终统一到ふう这一概念中。
“风”作为外物,首先是激起情动的对象物,而非被理性和逻辑认知范畴接纳的物自体,同时,主观的情感立刻就融入其中,从而主体既认识了风,又感觉到了它:他不会纯粹地认知风,也不会纯粹地感觉它。正是在这种对风的理解中,日本美学建立了以风(ふう)为核心的日常用语和美学概念:风景(ふうけい)、风光(ふうこう)、风(ふ)情(ぜい)。其中,按照“风”的半物性,如风景,它就并非西方(如英语)所说的landscape,即作为客观事物的景象或视像,相反,它是一种渗透了主观感情和感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