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奥罗涅茨省(今沃洛格达州)维捷格拉县卡什图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当过下级宪兵军官,母亲信奉旧礼仪教派,善于创作民间歌谣。祖父、父亲,尤其是母亲对诗人的性格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4岁遵母亲之命到俄国东正教圣地索洛夫基修道院学习教义,这是他后来创作常取材宗教的原因。
1900年开始写诗,1904年在圣彼得堡《新诗人》丛刊上发表诗作《快乐的幻想没有实现……》《辽阔无垠的田野……》等。1905年发表诗集《波浪》和《悬崖》。1905年革命时,在农村从事革命宣传,演唱革命歌曲,朗读自己的革命诗作。1906年被捕入狱。1907~1908年应征入伍,因服役和信仰的矛盾内心十分痛苦,遂将感受写信告诉A.A.勃洛克,从此开始了两位诗人的友谊。在勃洛克的帮助下,克留耶夫的诗在《金羊毛》和《新土地》等杂志上发表。191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松林呼啸》(勃洛克作序),引起象征派诗人的高度重视。诗集《兄弟的歌》(1912)、《森林的故事》(1913)、《尘世的沉思》(1916)得到阿克梅派的高度评价。克留耶夫的诗歌否定城市文明和技术崇拜,歌颂天然的、未被现代文明侵害的农民传统生活方式,融合了民间口头创作和象征主义诗作的特点。他的优秀诗作既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描写了农民诗意的生活,也表达了对当前重大事件的态度,如《尘世的沉思》中的《反战组诗》。1915年诗人结识S.A.叶赛宁,一起组织新农民派的诗人小组。1915~1917年生活在圣彼得堡。这一时期的作品着意歌颂俄罗斯千百年的宗教、道德基础,塑造民间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表达农村文化与城市“钢铁”文化的冲突。克留耶夫从宗教革新意义上接受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未来的俄罗斯描绘成童话中的“农夫王国”。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创作了许多歌颂革命、呼吁世界大同和文化融合的诗,这些诗被收在诗集《歌集》(1919)、《铜鲸》(1919)、《不凋谢的花》(1920)、《狮子的面包》(1922)等中。1922年,因认为基督学说与共产主义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而被开除出党。1923年,诗人移居列宁格勒,仍坚持“半农民半知识分子”的生活,长诗《乡村》(1927)描写正在消失的农村风俗礼仪,具有农民生活百科全书的性质。叶赛宁自杀后,作诗《哭叶赛宁》(1926),但不久就被查禁。1928年发表最后一部诗集《木屋与天地》。
从1931年起,克留耶夫住在莫斯科,但是出版社拒绝出版他的作品。1934年被捕,同年夏天被释放,被驱逐到托木斯克。1937年6月因“反革命起义活动”再次遭逮捕,同年10月被枪决。1960年恢复名誉。然而,这位被誉为“奥罗涅茨农村歌手”的天才的诗作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得以与读者重新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