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社会主义经济〕 . 对外开放 . 进口替代工业化 . 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

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

/the theory of 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条目作者黄繁华

黄繁华

最后更新 2023-04-05
浏览 237
最后更新 2023-04-05
浏览 23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国内市场由本国产品逐渐替代进口产品的经济发展理论。

英文名称
the theory of 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所属学科
经济学

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最早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由阿根廷经济学家R.普雷维什和德国-英国经济学家H.W.辛格提出。其实施的经济学理论依据,主要是“幼稚产业论”以及其他支持贸易保护政策一些观点,如:“最优关税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凯恩斯主义贸易保护观点”等。在“幼稚产业论”中,所谓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幼稚产业论”认为,为了实现潜在的优势而对该产业实行暂时性的保护是完全正当的,保护措施包括关税或进口配额等。因为如果不提供保护,那么在国外已经成熟的产业的竞争下,该产业的发展难以继续,潜在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不过,当该产业成长起来、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后,保护就显得不必要了。此时正确的做法,是撤除保护、实行自由贸易。

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认为,就一国而言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通常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先从便宜的、简单的消费品开始生产,如服装、食品、玩具等。第二阶段逐步将工业生产重点转移到复杂一些的消费品,如发电机、基础金属制品等。第三阶段,应该生产复杂的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产品和机床等。经过此3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从而为本国的全面工业化奠定发展基础。

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上看,诸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依靠进口替代工业战略,才建立起本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实现了经济的长远发展。然而实施进口替代工业的国家并不一定都会成功,其受到有经验的劳动力、企业家、市场体制安排,特别是本国的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