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 . 中国现代教育家和教育思想

郭秉文

/Guo Bingwen/
条目作者李元

李元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53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5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80-02-16~1969-08-29)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字鸿声。

英文名称
Guo Bingwen
出生日期
1880-02-16
去世日期
1969-08-29
出生地点
上海
去世地点
美国
毕业院校
哥伦比亚大学
鸿声

生于上海青浦,卒于美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光绪三十四年,赴美留学。宣统三年(1911),获伍斯特学院理学士学位,并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留美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第一人。同年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15年,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参与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任校长。1920年,筹建国立东南大学,并于次年兼任校长。后南高师商科扩充改组,迁址于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前身),郭秉文兼任校长。执掌南高师和东南大学期间,郭秉文尤重延师,所聘教授皆为一时英秀,并广邀世界著名学者来访,美国教育家J.杜威(John Dewey)、英国哲学家B.A.W.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等曾到校讲学。1923年起,连续三届当选为世界教育会议副会长兼亚洲分会会长。1925年,任中华教育促进会会长。1926年,与P.孟禄(Paul Monroe)发起组织华美协进社,任社长。1931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国际贸易局局长。1941年,任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常务次长兼中央贸易协会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晚年创立中美文化协会,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1947年,移居美国。

郭秉文提出“三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三育”即坚强的体魄、充实的精神以及道德、学术和才识。这一宗旨的提出,旨在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成为一个对国家负责的国民。办学方针上,强调5个平衡: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学术与事功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同际平衡。办学措施上,提出“严格甄审,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入学考试兼采心理测试。德育上,重视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治的精神。主张男女平等,招收女生。还主张效仿哥伦比亚大学兼办师范学院的模式,将高等师范学校并入综合大学,“寓师范于大学”,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以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并强调师范生必须出类拔萃,除应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要重视研究教材和教法。另主张大学自治,办学独立;学者治校,发展民主治校体制;学术自由,提出“自动主义”,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治素养。

郭秉文是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中国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主持的国立东南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大学之一。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制度史著,对中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著有《民国十一年之高等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之进步》等。

  •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郭秉文与东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 耿有权.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 郭秉文.郭秉文教育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 王悦芳.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驱郭秉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 周谷平,朱绍英.郭秉文与近代美国大学模式的导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5):15-2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