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定型于宋代。作为中华民族姓氏的简明手册,是中国姓氏文化发展的产物。与《千字文》《三字经》相互配合成套,合称“三、百、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古代蒙学教材系列,是开创和实施集中识字教学法的重要载体。全文不含意义和哲理,却又最为贴近儿童生活。
《百家姓》虽以“百”称之,但全文并非只有100个姓。其最初版本,有118句,共472字,440个姓,其中单姓410个,复姓30个。后来流行的增补本,补上了“鲜于闾丘”和从“亓官司寇”到“第五言福”共24句,加上书的最后一句是“百家姓续”,共142句,568个字,508个姓,其中单姓449个,复姓59个。各个姓氏的排列顺序不是以人口多少,而是以政治地位为依据。如作为起始姓氏的赵、钱姓,一个为当时(宋)最高当权者的姓氏,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吴越国君的姓氏。以下的孙、李、周、吴、郑、王等姓,有些则是皇族或功臣的姓氏。《百家姓》每句四言,基本上隔句押韵,在适当地方换韵,保证了语言的音乐性。据载,在宋初出现的《百家姓》,曾经配有曲谱,旋律优美,节奏简单,非常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颂的识字课本。
《百家姓》在涉及蒙童读书的诗歌中多有提及,流传很广。成书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增补本和改编本,如《皇明千家姓》(明吴沉、刘仲质编)、《百家姓新笺》(明末黄周星编)、《御制百家姓》(号称康熙皇帝编)等,但都没能取代旧本。旧本《百家姓》除了在汉民族中间流行外,还有《蒙古字母百家姓》和《女真字母百家姓》在兄弟民族之间流行,甚至远播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