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社会主义经济〕 . 对外开放 . 进口替代工业化

进口替代工业化

/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条目作者黄繁华

黄繁华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472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47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国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外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对内加快本国工业品生产,以达到在国内市场由本国产品逐渐替代进口产品的发展战略。又称进口替代战略(import-substitution)。

英文名称
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又称
进口替代战略
所属学科
经济学

20世纪50、60年代阿根廷经济学家R.普雷维什和德国-英国经济学家H.W.辛格提出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背景,通常是各国为了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20世纪50~70年代,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高潮期。与强调利用国外资源和扩大出口的出口导向战略不同,进口替代工业化主要突出一国应该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进而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

因此,和出口导向战略相比,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可直接利用国外工业品先前所占领的国内工业品市场,因而能降低本国建立相关产业的发展风险。②能为一国的产业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可以避免在产业没有成长起来之前,因无法承受国外强大竞争而失去发展机会。③可改善一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增强一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但是,20世纪50~70年代一些拉美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些国家不仅力图保护和发展的新兴工业在国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甚至导致该国人均国民收入徘徊不前或下降。这说明,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成功与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有经验的劳动力、企业家、市场体制安排,特别是本国的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等。

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缺点主要体现在:①在减轻国内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客观上可能会抑制本国企业的进取精神,不利于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②由于扭曲了市场信号,从而将导致一国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等。③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与债务负担加重,同时,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狭小,也制约了这些国家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