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计量学 . 时间频率计量 . 时标

时标

/time scale/
条目作者张爱敏

张爱敏

最后更新 2022-05-10
浏览 203
最后更新 2022-05-10
浏览 20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选择一个时间的基本单位(秒),由一个特定起点累积而成的时间坐标或时间尺度。

英文名称
time scale
所属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

时标体现时刻和时间间隔两个基本概念,坐标上的点代表时刻,两点之差代表时间间隔。时标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三个主要特性。作用是产生连续、稳定、准确的标准时间频率信号,供授时系统或用户使用。

在追求更稳定、可复现的周期运动过程中,时标的发展经历了世界时、历书时及原子时的变迁。世界时及历书时均以天文观测为基础,统称为天文时。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参考的时标,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导出秒定义——平太阳秒是世界时(UT)的基础,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上的平太阳时称为UT0,靠摆钟进行守时(即时间保持)。随着较为精确的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出现,发现了由于地极移动而引起的误差,为消除这种影响,产生了新时标UT1,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天文时,由于地球运动的不均匀,UT1每日有±3毫秒的变化。在时钟的精确度进一步改进后,又发现由地球自转率的季节性变动引起的UT1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影响经修正后,产生一种更加均匀的时标称为UT2。后来发现地球公转的周期更加稳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56年决定采用以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标准,即历书时(ET),从1960年开始,历书时取代世界时作为国际时间标准。历书时的秒长在理论上是均匀的,但要得到这样的秒长需经过长期观测。

1955年,第一台铯原子钟的研制成功,开启了原子时时代。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新的秒定义,用原子秒取代了天文秒。国际原子时(TAI)是根据原子秒定义的时标,是一种连续性时标,由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起,以日、时、分、秒计算。由于原子时与世界时在长期运行中逐渐出现偏差,为满足各种时间频率用户的需求,国际电信联盟(ITU)1972年定义了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UTC)的折中时标,并成为全球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UTC由TAI加闰秒实现,以保证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UT1相差不会超过0.9秒。

位于巴黎的国际计量局(BIPM)通过组织各国守时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原子时合作实现TAI,再通过加入国际地球自转与参考系统服务组织(IERS)发布的闰秒信息产生UTC。各守时实验室基于守时原子钟(组)和时间频率比对装置组建连续运行的守时系统进行守时,并向BIPM报送相关数据,通过BIPM计算并发布的时间公报进行驾驭,产生实时的物理时标——地方协调时UTC(k),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产生和保持的国家原子时标基准UTC(NIM)。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