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 . 中国古代教育 . 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太学

/Taixue/
条目作者周德昌陈汉才杜成宪
条目作者周德昌

周德昌

陈汉才

陈汉才

杜成宪

杜成宪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42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4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古代的大学。

英文名称
Taixue
所属学科
教育学

汉代为国家最高学府;唐宋为最高学府之一,位居国子学之后。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礼记·保傅》有“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之述。西周的太学,亦称大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于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博士从备朝廷顾问之官转化为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由此开始“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的历史。西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王莽主政时,“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东汉太学发展较快,规模较大。顺帝时,“乃更脩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魏晋南北朝时,政局纷乱,政权更替频繁,太学时兴时废。各朝或沿设太学,如曹魏;或太学与国子学并设,如两晋;或只设国子学,如宋、齐、梁、陈。太学已不似汉代为中央政府唯一最高学府。及至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属国子监辖下,规模完备,盛极一时。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尽召天下惇师老德以为学官”,“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鼓笥踵堂者凡八千余人”。宋代因之。元、明、清三代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兼为学校与教育管理机构。

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理书籍,备顾问。以对弟子授业为博士的主要职责,从西汉开始。作为教官的博士,除了讲学授徒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北朝的北齐、唐、宋等朝代的太学,还设有助教协助博士施教。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560),诏置“太学博士二人,助教二十人,太学生二百人”。至于博士助教的数量,历代不一,多寡不等。博士待遇优厚,汉初博士定为400石,宣帝时增至600石。东汉还为博士建筑宿舍,“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政府对博士常有酒肉束帛劳赐。《东观汉记》和《汉书·王式传》分别有“每腊诏,赐博士羊人一头”“共持酒肉劳式”的记载。一些朝代还为博士制造一定的服装,“衣博士衣而不冠”。

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历代不尽相同,唐比宋要求高些严些。唐代规定太学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生须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至于录取太学生的具体条件和办法手续,各朝亦有所不同。汉代太学生选补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由太常挑选18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北宋徽宗崇宁时,由各州州学每3年选送一次。南宋孝宗时,又实行混补(每3年科举完后,所有落第举人允许应试,取其程度合格者补入太学)和待补(以后因应试者过多,乃加限制,凡诸路解试终场人,挑选百分之六送往太学补试)二法,择优录取。唐代规定太学生初入学时要行“束脩之礼”:“置束帛一篚、酒一壶、脩一案,为束脩之礼”;“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唐宋时期太学生都可在学居住,由朝廷发给膏火。汉代生徒还有统一的学服,“俱曳长裙,游息帝学”。

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熹平四年(175),灵帝下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这个“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唐代太学生要分修“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和“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兼习《论语》《孝经》及时务策。宋初教习“五经”,熙宁变法令习《三经新义》,南宋又复以“五经”为教材,之后又明确增加“四书”。教授方法则多取自修、讲授、讨论、解惑等。汉代太学教学,比较注重守师法家法和记诵,普遍采用“大都授”“转相授受”等教学方法。

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试制度、放假制度和管理制度。西汉每岁一试,“设科射策”,试而优则仕,不及格者令其退学。东汉则以通经多寡来决定取舍任职。有些弟子屡试屡败,“结童入学,白首空归”。唐代有“岁考”“毕业考”,以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升降。宋代王安石改革太学制度,实行“三舍法”,将平时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考查,逐级递升,择优毕业、授官。各朝太学放假制度不一,唐代太学放假分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假称“旬假”,每10日放假1天。长期假每年放两次,5月放“田假”,9月放“授衣假”。各以1个月为限,允许学生回籍探亲。离家较远或家有婚丧大故者,可酌情延长假期。延长后仍过期不归者,即令其退学。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强对太学的管理和统制。有些朝代的天子还定期省视太学,如汉光武帝、明帝、安帝、灵帝、献帝以及唐太宗等,都“数临幸观释菜”,参加“太学行礼”,“临观其仪”,诏令博士宣讲经义,赏赐束帛。汉代还在中央政府以太常作为兼管教育的长官,职司礼仪、选试博士、宗庙等事务。唐宋两朝设教育行政机关国子监,总辖太学等诸学。唐代规定“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宋代亦“凡学,皆隶国子监”。为了进一步钳制和束缚学生的思想行为,历代太学都制施各种规章制度。宋代太学颁行“学规”,订出博士、助教、正录、学谕的职责,严禁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行为。

太学生在历史上曾屡次发生反对宦官专权、反对投降卖国的事件。西汉哀帝时鲍宣为谏议大夫、司隶,为人耿直,敢于揭露外戚和宦官行径,获罪下狱,太学生王咸率领千余同舍生前去营救,方得免一死。东汉以郭泰、贾彪为首的太学生,结合当时为人耿直的高官陈蕃、李膺等讽议朝政,抨击宦官,因而受到宦官疯狂镇压,太学生被捕千余人,是为党锢之祸。北宋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在靖康元年(1126)金兵包围汴京,爱国将领李纲等被罢职,朝廷准备屈辱求和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集合太学生及军民,在皇宫门外请愿,上书痛斥卖国求荣的李邦彦、张邦昌等人为“社稷之贼”,请斩贼类,“复纲旧职”;“诸军民从者数万”,“喧呼震地”,在军民的强大压力下,宋钦宗赵桓被迫恢复李纲等人职务,并击退了金人入侵。

太学在培养各种杰出人才,繁荣学术文化等方面,都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