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阿登省沙勒维尔,卒于马赛。父亲是一位军官,久在外地驻防,与妻子情感不合,在兰波6岁时离家后再未返回。母亲是一位能干而专断的女性,对孩子管束极严。兰波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但生性叛逆,多次离家出走。他最早的作品是上中学时写下的拉丁文诗歌,在他去非洲之前,只公开发表过《孤儿的新年礼物》(1870)、《三个吻》(1870)、《乌鸦》(1872)这3首诗。他曾给T.de邦维尔等人写信,表达他想成为帕尔纳斯派诗人的愿望,因此前期的创作是对帕尔纳斯派的模仿和尝试,也具有浪漫的风格。但他很快就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夸张、讽刺、变形被普遍运用于《感觉》《橱柜》《谷间眠者》《奥菲利亚》《吊死鬼舞会》等诗歌中,以表现大自然和反教权的思想。Henri Fantin-Latour绘制的画作,前排左二为兰波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给了兰波革新诗歌的灵感。1871年5月13日和15日,他分别写信给伊藏巴尔和德默尼,史称《通灵人书信》。这两封著名的书信是他的诗歌宣言,表达了他的全部诗学思想。他认为诗人应该通过打乱一切感官感受的方式,使自己成为“通灵人”。《坐客》《教堂里的穷人》《仁慈的姐妹》《巴黎狂欢节或人口剧增》《让娜-玛丽之手》等作品体现了这一诗学思想,而《醉舟》和《元音》则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诗人在创作《醉舟》之前并未见过大海,却以各种奇异的意象再现一条船在大海中的历险。《元音》通过5个元音与5种颜色的对应,表现了毫无关联之物之间的通感,从而创造了诗歌的新语言。
1871年9月,兰波应P.魏尔兰之邀来到巴黎。此后两人穿梭于巴黎、伦敦、布鲁塞尔之间。1873年,在争执中被魏尔兰开枪击伤后,回到沙勒维尔完成了著名的《地狱一季》(1873,又译《异教徒之书》或《黑人之书》)。这是诗人生前唯一自费出版的诗集,但印刷的500册除自己取走几本外从未出售,直至1901年才在书库中被发现。这本分为9个部分的诗集,被认为是兰波为自己诗歌创作冒险写下的自传和总结。他认为要成为“通灵人”必须选择制造幻觉,为此他发明“语言炼金术”,以便抓住令人眩晕的意象,然而他在此承认了试验的失败。《地狱一季》通过对历史、宗教、科学、劳动等问题的思考,始终在寻找人类的出路。因此承认失败不是绝望,《地狱一季》不是将自己关在地狱,而是迎接黎明、拥抱真理。
出自P.魏尔兰之手的A.兰波画像虽然《地狱一季》的最后一部分是《永别》,但学术界并不认为它是兰波的告别之作,而认为始于1872年、续写于1874年而确切完成时间存在争议的《彩图集》(又译《灵光集》)才是他最后的作品。实际上,1874年他与诗人G.努沃在伦敦一起小住,修改补写了他最后的创作,之后便与诗歌诀别了。《彩图集》是一部比《地狱一季》更为璀璨的诗集,创作方法比C.波德莱尔更为大胆。从自由诗过渡到散文诗,40多首诗实为一些没有格律的散文“片断”,而且句式、音节、文本长短各不相同。诗中幻象、超验和神秘之物接连不断出现,有意抹去的“所见、所闻、所有”使含义诡谲难解,但诗歌表达的寓意促使人们思考诗学的神秘和语言的创造问题。
兰波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5年,却至少有4次与传统的创作方法决裂,因此有意识的、接连不断的、快速的诗风转变是他最突出的特点。首先他在语言上打破一切遏制诗歌创作的禁忌,直接走向语言的暴力。通过模仿改变语言,否定一切语言习惯和使用方法。然后打破传统诗律,拒绝单一的诗歌意义,使文本向多重意义开放。最后与句法决裂,埋葬语言存在以及由语义决定的相互联系,从而将诗歌语言从机械的线性状态下彻底解放出来。所以归根结底,兰波是法国诗歌史上一个“真正的盗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