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作于1051年。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字君谟。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蔡襄有感于“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蔡襄《茶录·序》)。因此,蔡襄把北苑贡茶的制作品鉴及所用茶具整理归纳,写成上下两篇。《茶录》全文约800字,有前、后序,后序为治平元年(1064)五月重新修订时所作。
全书分“论茶”和“论器”两部分,对茶的质量鉴定与藏茶、点茶各种要求做了精当独特的论述。如对茶色的论述:“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对香的论述:“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对味的论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此外,对点茶、斗茶的要点及评判标准作了简明介绍:“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关于茶器,所论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罗、茶盏、茶匙。其中对茶盏的论述尤具历史价值:“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在“后序”中,又对《茶录》的失而复得做了详细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