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的压缩技术利用了心理声学中人的听觉感知受限特性,是一种有损压缩文件。MP3是由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设计的视音频标准的音频部分,1993年和1995年作为ISO/IEC标准出版。因此,MP表示MPEG,3表示MPEG-1或MPEG-2编码中的音频编码层III的标准。1990年代中期在PC上出现了MP3播放软件,后期MP3音乐文件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给音乐爱好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音乐版权的问题和纠纷。
MP3可以是存储的音频格式,也可以用于流媒体传输。在传输时,即使丢失了部分片段,也不会对后面的解码造成影响。与未压缩的音频数据相比,MP3可以减少75%-95%的数据量。例如,以128kbps的比特率编码,其文件大小大约只有原始音频的9%。
MP3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993年的MPEG-1Part3是第一代,采样率为32k,44.1k和48k。第二代是1995年的MPEG-2Part3,采样率只有第一代的一半,减少了频率保真度,但是也减少了一半的比特率,并增加了对多声道和5.1声道的支持。第三代是2000年以后提出的MPEG2.5audio,采样率又只有第二代的一半,因此其优势是更低的比特率,尤其适合语音类型的应用。但它不是国际标准,而是工业界的标准。三代MP3加起来,合计有九种MP3格式的文件。
MP3音频质量除了与比特率有关以外,还与编码算法及其参数有关。同样的比特率,有可能某个MP3编码器的评分值显著高于另一个编码器。这促进了MP3编码器算法的不断优化,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音频质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便携式MP3播放器。MP3播放器不仅仅可以播放MP3音频文件,而且可以播放其他流行的音频文件,因此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MP3也受到其他著名的数字音频播放器,如LAME,FFmpeg,MPC(Media Player Classic),iTunes的支持。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的必备携带设备,并能够播放更多格式的音频文件,因此单独的MP3播放器设备逐渐在市场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