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生态学 . 水域生态学 . 淡水生态学 . 淡水生态环境 . 水环境理化因子 . 水体氮磷比假说

水体氮磷比假说

/water body N/P hypothesis/
条目作者谢平

谢平

最后更新 2024-06-18
浏览 120
最后更新 2024-06-18
浏览 12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用来解释水体蓝藻优势形成机理的假说。其内容为“当水体TN(总氮)/TP(总磷)<29(质量比)时蓝藻倾向于占优势,而当TN/TP>29(质量比)时蓝藻则倾向于减少”。由V.H.史密斯[注]首先提出。

英文名称
water body N/P hypothesis
所属学科
生态学

加拿大科学家D.W.申德勒[注]通过在安大略实验湖区进行的全湖营养盐操纵实验发现,低水体N(氮)/P(磷)能诱导固氮蓝藻鱼腥藻(Anabaenasp.)和束丝藻(Aphanizomenonsp.)的大量发生,因此认为低水体N/P有利于蓝藻在水体中形成优势。史密斯收集了世界范围内17个湖泊的数据,计算出水体TN/TP以及表水层中蓝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从而提出用于解释蓝藻水华发生的水体氮磷比假说。因此,可通过管理措施改变湖泊水体的N/P来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H.W.帕尔[注]等人认为水体氮磷比假说不太适用于解释富营养水体中的蓝藻水华暴发机制,因为这样的水体氮、磷负荷很大,氮、磷的输入可能超过浮游植物的同化能力。谢丽强等人认为,在较高的TN/TP下,水体中也会形成蓝藻水华,较低的TN/TP并不是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而是蓝藻水华产生的结果。蓝藻水华发生,浮游藻类由于光合作用增强导致水体pH上升,从而改变沉积物表面的pH,促进沉积物中磷的大量释放。

  • SCHINDLER D W.Evolution of phosphorus limitation in lakes.Science,1977,195:260-262.
  • SMITH V H.Low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s favor dominance by blue-green-algae in lake phytoplankton.Science,1983,221:669-67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