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提出“区间调控”概念,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着力调结构、转方向。宏观经济区间调控是通过经济手段,保证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宏观调控合理区间。它告别了简单设置绝对数的做法,可以给市场和社会更稳定的预期,也使得稳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更有弹性,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平稳调整。
宏观经济区间调控
为保证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宏观调控合理区间而进行的宏观调控。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一种创新。
- 英文名称
- macroeconomic range-based regulation
- 所属学科
- 经济学
包括宏观经济的微调预调、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①宏观经济微调预调。为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震荡,对宏观经济实行“非松非紧”的中性宏观调控方法。21世纪初,中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增长放缓。为了保增长、避免持续的宏观紧缩,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结合自身转型和调控要求, 中国根据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变化及政策效果来“相机”部署宏观决策,2011年年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表示, 中国对宏观经济政策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②宏观经济定向调控。在通常意义上,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主要采取总量政策(比如货币政策),一般并不会采取针对结构性调整的政策措施。但中国的宏观调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控,同时还会定向采取一些具有结构调整性质的政策措施,以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均衡。定向调控不仅是宏观经济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
宏观经济定向调控旨在为国民经济重点和薄弱环节提供更多资金、资源和服务,以促其获得更好更快发展,相比以往更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这既能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又有利于稳增长和调结构。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部分省份和企业座谈会时指出,定向调控要重点突出3个方面,即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定向调控的“靶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通过远近结合的调控,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定向调控的思路下,宏观调控告别了“撒胡椒面”的做法,不再简单地搞“一刀切”,不再推出全面的强刺激,而是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有保有压、有轻有重,根据不同时期、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的“微刺激”措施。
③宏观经济相机调控。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如何采取政策措施进行调控。正式出现在2016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一般表述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抉择、精准调控”。是在宏观经济局势更加复杂多变的新情况下对宏观调控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面临不确定因素及不可能完全被预期到的风险,需要宏观经济相机调控,才能使宏观调控更具针对性与效果。
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及与之相关的“影子银行”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又出现了增长速度放缓、投资支出和外贸下滑等新的问题,经济下行和硬着陆的风险加大。因此,稳增长又重新回到宏观经济决策的中心地位。中国政府需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