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景观是地球表面的某个特定地域内地形、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区系、人类活动等要素有机地结合成的一个具有独特性而又异于相邻区域的地理综合体。在特定的地理景观中,很多动物疾病的宿主、媒介和病原体均受景观要素的影响,形成具有独特流行病学规律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原体在上述特定条件下,不依赖人类活动而长期在自然界循环,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并在人类中传播。
兽医景观流行病学
将疾病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对在复杂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动物疾病进行时间及空间多维度分析,描述不同地理景观中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其分布规律的兽医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 英文名称
- veterinary landscape epidemiology
- 所属学科
- 兽医学
兽医景观流行病学是在景观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景观流行病学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旨在识别决定疾病病原体在不同宿主、不同媒介、不同空间传播的相关因素。随着景观结构技术(如遥感学、环境学、地理学、空间统计学等)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景观结构在流行病学领域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提高,景观流行病学开始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于景观对人类疾病如莱姆病、包虫病、疟疾等影响的研究大量出现,研究景观和草原犬鼠森林鼠疫、鹿鼠汉坦病毒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之间关系的兽医景观流行病学随之发展起来。
兽医景观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景观要素对动物疫病尤其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价,进一步根据景观特点预测并控制某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是疾病生态学和时空上更为宏观的景观生态学的整合。景观要素中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学要素对病原体、媒介和宿主的影响最为直接,如研究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关的景观生态系统,确定病原体、宿主、媒介三者生存所依赖的生态地理条件,分析不同类型的景观与疫病的关系,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可为制定合适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涉及流行病学、动物学、昆虫学、病原学、景观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环境以及媒介具有紧密关联的其他动物疾病。兽医景观流行病学认为,植被、气候、纬度、海拔和地质条件等不但影响动物疾病的传播,而且影响病原体的自然史和生态媒介。宿主群体、传播效率、病原体的增殖等均随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个空间就形成了一个可以用于兽医景观流行病学统计和分析的生态学界面。这个生态学界面中的所有要素同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都是兽医景观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
为确定影响动物疾病传播和维持的景观差异性及其潜在的生态进程,必须综合运用兽医流行病学、生态学和景观学的研究方法,如空间尺度分析,静态与动态建模,隐式与显式空间,生态意义变量的选择、推断与预测等。
兽医景观流行病学起源于景观流行病学,与疾病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景观流行病学研究的是人类疾病同地理景观的关系,而兽医景观流行病学则侧重研究动物疾病同地理景观的关系。但随着“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理念的提出,两者之间尤其是在人兽共患病的研究方面存在着交叉。疾病生态学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疾病的病因、宿主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为兽医景观流行病学提供了许多基本理论和方法。景观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研究环境和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兽医景观流行病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扩展阅读
- 刘秀梵.兽医流行病学.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 唐家琪.自然疫源性疾病.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