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阿拉善盟东南部,西北隔雅布赖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望,东北与乌兰布和沙漠相邻,南和西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相连。内蒙古自治区内的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腾格里为蒙古语,意为青天,意思是像天一样浩瀚无际的沙漠。
中国第四大沙漠,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沙漠。
位于阿拉善盟东南部,西北隔雅布赖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望,东北与乌兰布和沙漠相邻,南和西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相连。内蒙古自治区内的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腾格里为蒙古语,意为青天,意思是像天一样浩瀚无际的沙漠。
地质构造上属华北地台阿拉善台隆潮水—腾格里边缘坳陷的一部分。腾格里沙漠外围被群山环绕,南有长岭山、通湖山等,东有贺兰山,北有巴音乌拉山,西北有雅布赖山。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在西端的榆树湖海拔为1468米,到东端腰坝海拔降为1286米。具有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116~148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季,为夏季一年生草类和其他小禾草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水热条件。年蒸发量3000~3600毫米。年平均风速3~4米/秒,年大风日数30~50天。黄河流经沙漠的东南边缘,有引黄灌溉历史。沙漠内部广泛分布有大小湖盆422个,总面积达50.34万公顷。
沙漠内部为沙丘、湖盆、山地、残丘及平地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草滩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分布最广泛的沙丘中,流动沙丘占67.2%,半固定沙丘占17.4%,固定沙丘占15.4%。腾格里沙漠沙丘是一种复合变形的宽阔沙丘垄,沙丘形态以格状沙丘链和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见图)。腾格里沙漠沙丘多为高大沙山,集中分布在沙漠的中部,一般高200~300米,最高可达420米。沙山排列方向为北东30º~40º,反映了当地主要受西北方向的盛行风影响。沙丘之间低地有湖泊分布,当地称湖泊为“海子”。这些湖泊(海子)的面积一般比较小。山地大部分被流沙掩没或被沙丘分割的零散孤山残丘,如阿拉古山、青山、头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四道山、图兰泰山等。沙漠内部的平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查拉湖与通湖之间。沙漠中的湖盆边缘有小面积开垦。
腾格里沙漠中的湖盆光热充足,水分条件较好,地下水较丰富,埋深1~2米,是沙漠内绿洲分布的地方,为沙区群众世代居住生息的地方。腾格里沙漠地带性土壤为灰漠土和棕钙土,植被以沙生灌木、半灌木占优势。沙砾质和沙壤质土层中,常有大量石膏聚集。在湖盆中发展着大片盐碱土,其中以草甸盐土分布最广,生长着大量盐生植物。风沙土是境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从湖盆边缘到山前平原均有分布。大片的流动沙丘几乎不生长植物,盖度在1%以下;半固定沙丘植被盖度可达15%~20%,以籽蒿、沙竹为主;固定沙丘植物生长较密,主要是以油蒿占优势。在广泛分布的湖盆中,由于水分条件较好,以盐化草甸、沼泽植被为主。在沙漠边缘的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和沙漠内的岛山残丘及山间谷地,主要饲用和药用植物有红砂、珍珠、沙冬青、霸王、麻黄等。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次生林。
人口密度较巴丹吉林沙漠大,居民点分布在较大的湖盆外围。沙漠边缘有通湖、头道湖、温都尔图和孟根等居民点,此外还有一些固沙林场。沙坡头附近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1.27万公顷。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因沙丘较小而居民点较多,有东西直穿沙漠而过的通道。包兰铁路穿过沙漠东南边缘。沙漠内部的查汗池、红盐池和屯池等盛产食盐。居民以蒙古族为主,主要经营畜牧业,定居放牧。沙漠现代演变速度较慢,只有5.2%的沙漠发生了变化,沙漠活化和沙漠扩缩变化均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