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与冀北、辽西山地之间,东与东北平原相接。东西长270千米,南北宽100~200千米,西部狭窄,东部宽阔,总土地面积5.29万平方千米。
西辽河平原
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平原。
- 英文名称
- West Liaohe Plain
- 所属学科
- 中国地理
平原的南、北、西三面呈马蹄形分布着波状沙地,地表均由松散的第四纪沉积物组成,主要有冲积、洪积、湖积以及风积物。地表下部一般为冲积、洪积沙砾层,上部覆有不厚的风积细沙。沉积物厚度从西北向东南增大,外营力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主。在查干木伦河、哈通河、乌力吉木伦河、巨流河及登岭河等河流的下游地段为冲积平原,河谷谷地宽广,阶地不明显,河曲及牛轭湖发育。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向中央倾斜,海拔从320米降到90米。
西辽河平原为西辽河及其支流联合形成的冲积平原,主要位于教来河—西辽河—新开河的河间地带,以及西拉木伦河下游两岸及乌力吉木伦河三角洲地区。冲积平原是区域的主要地貌类型,地势平坦,面积大,由新开河及西辽河的河漫滩及阶地所组成。河漫滩分布不对称,高0.2~10米,向河床倾斜1°~3°,宽500~2000米;组成物质为粉沙、细沙、黏质沙土和沙质黏土。阶地只有一级,分布对称,宽2~20千米,高2米左右,坡度0.5°~1°;组成物质为黏土、亚黏土、细沙、中沙和粗沙,现大部分已作耕地。平原上,由于河流改道变动,留下无数古河道。河流改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河水含沙量大,不断产生淤积,河床日益增高。西辽河下游地段,历史时期变动频繁而复杂,常左右摆动于宽十几千米的范围。平原上地势低平处,受修建水库、大水漫灌等影响,排水不畅,使现有部分耕地产生次生盐渍化。
在西辽河下游处有大面积的近代风成沙地,沙丘以固定、半固定类型为主。其中,固定、半固定沙地占80%以上;流动沙地占15%左右,有逐渐扩大趋势,其分布均与河流流向和古河道保持一定的关系。沙垄通常见于河道两侧,以乌力吉木伦河右岸的沙垄最为明显,沙带长100多千米,宽1~5千米,相对高度达10~25米。甸子地分布于西辽河平原东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埋深小于1~1.5米,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和沼泽化;介于西辽河与新开河之间地带,地面随着河流的比降向东倾斜,海拔120~350米。河流改道与洼地纵横交错。除吐尔基山有一个小块基岩裸露外,地表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在河流两岸和丘间洼地内,分布着冲积相的粉沙、细沙、中沙及少许砾石。部分丘间洼地中还有湖相黏土、亚黏土、细沙和中沙。平原与阶地上则分布着大片风积沙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