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乌克兰基辅,卒于法国尼斯。其家族在基辅制糖业颇有威望,是一个体面并富有学识的犹太家庭。阿尔丹诺夫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学毕业时就已掌握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和英语。1910年从基辅大学法律系和物理数学系毕业,继续到法国深造化学专业。1919年,由于不接受布尔什维克革命,阿尔丹诺夫辗转来到法国,之后也曾居住过德国(1922~1924)和美国(1941~1947),最终定居法国直至去世。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书在苏联才得以出版。
与其他侨民作家一样,流亡在外的侨民生活对阿尔丹诺夫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祖国发生的一切都成为他的创作主题。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对历史题材的偏好几乎是注定的事情。比如:四部曲《思想家》包括《神圣叶莲娜,小岛》(1923)、《热月九日》(1923)、《鬼桥》(1925)、《阴谋》(1927),讲述了与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欧洲历史,俄罗斯也包括在内;《关键》(1929)、《逃》(1932)、《穴》(1934~1936)三部曲描写了20世纪初俄罗斯的革命风潮与骚动;《源头》(1950)讲述了亚历山大二世这一世上“最好”沙皇的经历;《自杀》(1957)是一部关于革命的长篇小说。阿尔丹诺夫通过历史素材,将不同时期的人物联系起来,形成了由16本书构成的历史小说系列。他还为此系列创作了一些平行作品,包括《第十交响》(1931)、《潘趣酒》(1938)、《军人之冢》(1939)、《终结的开端》(1939)、《死亡小说》(1952)、《随意生活》(1958)等,历史跨度从叶卡捷琳娜二世直到斯大林之死。阿尔丹诺夫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传统,被认为成功地将历史的真实性与情节的趣味性有机结合。
阿尔丹诺夫还创作诗歌、戏剧,出版过几本随笔集:《火与烟》(1922)、《当代人》(1928)、《土地、人》(1932)、《肖像和新肖像》(1936)等,还发表数十篇过关于F.M.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侨民文学状况的文章。
除了文学,对化学的热爱也贯穿了阿尔丹诺夫的一生,作为化学家也发表过一些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