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状凝结产生的相变热(潜热)必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壁面上,液膜层成为传热的主要热阻。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气,在纯净的条件下均能在常用工程材料的洁净表面实现膜状凝结。在大多数工业凝结器中,实际上得到的都是膜状凝结。
膜状凝结
蒸气与低于其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凝结液能够润湿壁面(液体接触角小于90°),并在壁面上形成一层平滑的液膜的一种凝结形式。
- 英文名称
- Filmwise condensation
- 所属学科
- 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
实验证明,液膜由层流转变为湍流的临界雷诺数可定于1600。对于层流流动,不同几何形状表面(竖壁,水平圆管以及球表面)的膜状凝结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为:
(1)
式中系数对竖壁、水平圆管和球表面分别取值为0.943、0.729以及0.826;
为重力加速度;
为汽化潜热;
为凝结液密度;
为凝结液导热系数;
为凝结液动力黏度;
为特征长度(竖壁高度、圆管直径或者球直径),
和
分别为蒸汽饱和温度和壁面温度。
对于湍流液膜,竖壁上的膜状凝结传热系数为:
(2)
式中为层流段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为湍流段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
蒸气中含有不凝结的气体(如空气),即使含量极微,也会对凝结传热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例如,水蒸气中含占1%空气能使表面传热系数降低60%。在靠近液膜表面的蒸气侧,随着蒸气的凝结,蒸气分压力减小而不凝结气体分压力增大。蒸气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聚集在气液界面附近的不凝结气体层。因此,不凝结气体层的存在增加了传热过程的阻力。同时,蒸气分压力下降使得相应的饱和温度下降,减小了凝结的动力,即传热温差,也使凝结过程减弱。
在管外凝结工况下,上排管的凝结液并不是平静地落在下排管上,在落下时将产生飞溅以及液膜的冲击扰动。飞溅和扰动的程度取决于管束的集合布置、流体物性等。
蒸气在压差作用下流经换热管内部,同时产生凝结,此时传热情形与蒸气流速有很大关系。以水平管内凝结为例,当蒸气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集聚在管底部,蒸气则位于管上半部。如果蒸气流速较高,则形成所谓环状流动,凝结液较均匀地展布在管子四周,而中心则为蒸气核。随着流动的进行,液膜不断增厚,直至占据整个管道截面。
蒸气流速高时,对液膜表面产生明显的黏滞应力,其影响又随着蒸气流向与重力场同向或异向、流速大小以及是否撕破液膜等而不同。
对于过热蒸气,实验证实只要采用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替换计算式中的潜热,亦可用饱和蒸气的实验关联式来计算过热蒸气的凝结传热系数。
通常忽略液膜过冷度的影响,并假定液膜中温度呈线性分布。分析表明,采用下式确定的代替计算公式中的,就可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3)
式中为比定压热容。
扩展阅读
- NUSSELT W.Die Oberflachenkondensation des Wasserdampfes.Z. 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1916,60:54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