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理论 .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 【理论批评观念】

文学

/literature/
条目作者杜书瀛

杜书瀛

最后更新 2025-03-25
浏览 1218
最后更新 2025-03-25
浏览 121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又称语言艺术。

英文名称
literature
又称
语言艺术
所属学科
中国文学

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描写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但其含义与现代美学中专指语言艺术的概念不同。在先秦时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即将现代所说的文学、哲学、历史等都囊括在文学之中。至两汉,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而把学术著作叫作学或文学。与现代所说“文学”一词的含义差别很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一方面许多人仍然沿用汉代的说法,把现代所说的文学称为文章,把现代所说的学术称为文学;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开始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文学和文章,即把这两个词都用来表示现代所说的文学,而将学术著作另外称为经学、史学、玄学等。但到了唐、宋时期,一方面,把类似于今天富有审美意味的作品,具体称为诗、词、传奇、话本等;另一方面,由于强调文以明道或文以载道,出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于是又不大重视文与学的区别,重新把文章与博学合为一谈,文学又成了一切学术的总称。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通常都是在这种意义上被使用的。如清末民初的学者章炳麟在《文学总略》一文中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文学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在中国是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确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的。自此,“文学”这个概念才比较严格地排除了非艺术的含义,而成为艺术的一种样式的名称。

在西方,古希腊只有悲剧、喜剧、史诗等概念,并没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形成类似现代的“文学”的称谓。古罗马以及后来欧洲其他国家和民族也大体如是。古拉丁语和中拉丁语中“文学”(literature)一词源于字母litera,多半指书写技巧、作文知识及其运用。许多现代西方学者指出,文学的现代观念的形成,是近200多年的事情,或最早出现于1800年斯塔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一文。之后,文学专指语言艺术,取代了以前的诗、诗的艺术等术语而被广泛使用。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最早的语言写出最早的诗、最早的文学。不过,在还没有文字或刚刚产生文字时,盛行的是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演化出原始舞蹈,口头语言则滋生出口语文学(又称口传文学),这是文学的第一种存在形态,它以口语的形式创作和“出版”,以口传的方式“发行”和流播。口传文学因口口相传,传播者与听众必须在听得见甚至看得见的距离内,最远距离不能远于人耳听不到的地方。

由于世界各地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当发达地区的人们有了文字并广泛使用很久之后,某些后发达地区,直到19世纪甚至更晚,仍然停留在相对原始的状态,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学依然是口语文学统治。一般来说,口语文学,就是在部落社会中人与人交往、劳动、祭祀,巫术或宗教活动时,以及在流行的集体性表演场合所歌唱的诗,所说的饱含祈愿的虔诚的祭祀词甚至咒语,所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充满情感的各种叙事。口语文学的样式也有多种。有的很长,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国藏族《格萨尔王传》,少则几千行,多则十数万乃至上百万行。有的则短到几个字、一句话、几句话,如《候人歌》,其歌辞只有一句“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有的原始祭祀词或咒语也常只有几行,如殷商甲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有的配合原始音乐、舞蹈,只在某个节奏上重复发出感叹词。有的类似原始人类的劳动号子,鲁迅称之为“杭育杭育”派文学。

口语文学的标志是口语性和口传性,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得最近,最接地气,最具有亲和性。口语形态的原始诗歌,总与音乐、舞蹈联系在一起。因为诗与乐、舞一体,就很重节奏,并且一唱三叹,由此,句子的反复和重复特别多。

文字产生后,文字的书写成为社会上比较普遍的活动方式,渐渐出现了书写文学(又称书面文学),并且愈来愈盛,遂逐渐取代口语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存在的主流形态。其后口语文学虽被边缘化,但依然存在。如中国先秦起至唐宋,祭神时歌舞的唱词,角抵(即百戏)、参军戏、踏摇娘等歌舞表演等,都有不少即兴的口头创作,是长期以来保存下来的口语文学。近代以来,甚至网络化时代的今天,仍能看到口语文学的身影。如彝族民间仍在流传的诗体口传文学“克智”(见彝族克智),说唱艺术(特别是相声)中的“现挂”,舞台上的脱口秀,都是即兴的口头创作。

书写文学取代口语文学成为主流的历史过程中,有3个关键点:①文字的产生。②纸的发明。③印刷术、雕版印刷特别是活字印刷和印刷机的出现。这3个关键点产生的变化,是3个革命性转折。文字书写被广泛运用后,其传播久远、便于备忘等优越性逐渐凸显。但是,在书写文学的初期,受书写载体(甲骨、木板、竹片、羊皮等)的影响,文学的传播还有很大局限。后来,纸的发明对于文学的广泛传播、快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书写文学加快走上霸主地位。之后,印刷术的发明又解决了纸张传输手段的局限。从此,书写文学在文学存在形态中占据主流地位,成为最主要的文学存在形态。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文学开始兴起。网络文学是网络生成文学,它给人类的文学领域带来又一场重大变革。它是正在快速成长、蓬勃发展乃至瞬息万变中的新生事物,作家进行网络创作,读者也进行网络阅读。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呈现出移动化、多屏化、全网化、跨平台化的特征。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的移动设备,使读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丰富了阅读场景,增加了阅读时间。移动阅读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

古今中外,已有各种关于文学(在现代文学概念形成之前常指诗、文、剧、曲等)的说法,它们或是一种感性描述,或是一种理性判断,或是经过慎重思考和周密推敲而作出严格的理论表述,它们都是对文学本质的把握。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文化现象,离开人类社会和它的精神文化便无法存活。它与人类社会及精神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而,文学本质具有多重性、多元性。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历史就是生生不息的活动史,就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历史实践不断对世界(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进行掌握从而建构人类文化的历史。人类历史实践(对世界的掌握),大体可分为3类:①是物质-实践的,它所建构的是物质文化。②是实践-精神的,它所建构的是伦理道德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审美愉悦文化、政治文化等。③是精神-理论的,它所建构的是科学文化、哲学文化等。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属于实践-精神类之中的审美愉悦文化。但是,文学是人类社会和它的精神文化的有机成分,它不但同实践-精神类的伦理道德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政治文化等密切相关,而且同科学文化、哲学文化、物质文化等也有所关联。因此,作为审美愉悦文化,它以审美愉悦为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性质和品格,但还常常融合着哲学、道德、政治、科学、宗教等多种因素,组成一种以审美愉悦为灵魂的有机文化生命活体。以此对文学进行解说,对文学作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透视和解剖,可以找出文学的哲理性、伦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分别为文学下定义。

尽管从总体说,文学本质具有多重性和多元性,但是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并不是所有性质和品格都必须样样具备,作品的性质和品格各有突出。但是,审美愉悦性这种性质和品格在作品中不可或缺。审美愉悦性是文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酵母,如果一部作品、一个文本,只具有哲学、或道德、或政治、或科学、或宗教的性质和品格,它不能成其文学文本或文学作品,而只是哲学文本、伦理道德文本、政治文本、科学文本、宗教文本等,只有同时具有审美愉悦性,才能激活其他性质和品格成为文学文本或文学作品的有机成分。所以,文学最为本分的本质是:从根本上它是一种审美文化现象,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一种,是艺术的一种。从这个角度,可以将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基本媒介而创造性地进行的人类审美情志的抒写、传达和接受。①语言文字是文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媒介,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语言可以说就是“原诗”。②创造性是文学的基本品格,无创造即无文学。③审美情志是文学之魂,是审美愉悦性的根源,任何文学都是人类审美情志的抒写。④传达是文学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传达即没有艺术。⑤文学实现于接受之中,文学生命在接受中得以存活,在接受中得以增殖,以至在接受中得以永生。

文学的本质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客观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建构的产物。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发展变化,历史也在发展变化,不断变化着的历史主体在不断发展着的历史实践中所建构的文学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变化的。同时,不同历史、不同社会变化着的人,对文学本质的把握和认定,也必然不同。因此就出现了对文学的种种不同说法、不同定义。这些定义存在相通或相近之处,也有几乎不可通约的。中外历史上没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各个阶级、各个群体的人们一致认可、绝对统一的文学定义,这是历史事实。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曾几经变迁,数千年来的文学观念也几经变迁。文学观念的这种变动不居,是正常现象。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在缩编和越界中游弋。还没有一种文学理论可以给文学下一个适用所有时代、所有人的亘古不变的定义。文学的本质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文学的定义也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

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精神现象,当它应社会的必然要求产生后,就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经历着自身的发展过程。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民族的文学,通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随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文学现象(或混沌一体的诸意识现象中的文学因素)的认识是幼稚和粗疏的,往往把文学及其他艺术现象视为神的赐予,直到古希腊时仍有“诗灵神授”的说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是一种审美文化。在西方,理论家们提出诗是“自然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文学是“现实的复制或再现”(N.G.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文学是“情感的传染”(L.N.托尔斯泰《艺术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W.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等。

在中国先秦时代,虽然人们还把文学同学术混在一起,但对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诗歌的性质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尚书·虞书·舜典》中就有所谓“诗言志”的说法。稍后,孔子论述了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荀子注意到诗歌及音乐“入人”“化人”的审美力量。汉代的《诗大序》和《礼记·乐记》强调了诗乐吟咏情性的抒情性质,并论及了诗乐与时代、现实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在他们的文学理论著作中,进一步深入把握了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他们强调了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诗歌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审美性质,区分了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指出了神思、感兴对文学创作的特殊意义,注意到作家的个性、气质和学识深浅雅正对文学创作及作品风格的重要影响。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如文气、风韵、风力、风骨、形似、滋味等,来说明文学的许多特殊品格。

此后,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多年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取得的对文学性质和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许多品格把握得更加精细入微。唐代王昌龄、皎然、刘禹锡以及自日本入唐的遍照金刚等人提出了“诗境”的概念,初步论述了诗歌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的特点,白居易强调文学须为时、为事而作,韩愈倡导文以明道;宋代严羽认为诗有别材、别趣,标举妙悟、兴趣;明代李贽鼓吹文学须表现童心,公安派提倡诗歌要独抒性灵;清代叶燮认为诗歌是主观的才、胆、识、力与客观的理、事、情相结合的产物等。他们都对抒情文学的特殊性质提出了各自的理解。而对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的特点,明清许多文人学者也开始有了较深的认识,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了戏曲的一系列特殊规律,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人在《水浒传》《三国志演义》《金瓶梅》等小说评点中,阐发了人物性格的创造法则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学者开始吸收西方一些美学思想,并将其同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来观察和解释文学现象。如梁启超强调小说与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小说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量。王国维接受了康德、特别是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宣扬文学的本质是解脱人生的痛苦,并总结了中国历代关于诗的意境或境界的论述,对这个概念作了全面界说。五四以后,对文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取得主导地位。

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文学及其他艺术,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此,文学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共有的普遍品格,要被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任何文学现象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具体性,没有超时代、超社会、超历史的文学,而且任何文学现象都不是与社会无关的纯个人的事业,而是具有或大或小的社会普遍性。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是经济基础的消极结果,而是对经济基础发生或大或小的反作用,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倾向性。文学的发展除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之外,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同时文学还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关系,表现出内在的客观规律性。经济对文学的影响一般也不是直接的,而是经常通过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介而发生作用。这涉及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品格。

①文学通过政治、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虽然所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最终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它们与基础处于不同的地位,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与基础发生关系。最接近基础的是政治和法律,其次是道德,再次是哲学、艺术(文学)、宗教。政治和法律直接反映并直接反作用于基础,道德相对于哲学、艺术、宗教而言,与基础的关系也更密切,而文学(艺术)同哲学、宗教属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也不那么直接,而是隔着政治、法律和道德。一般来说,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总是通过政治、法律以至于道德这些中介物与基础发生关系。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揭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描绘社会生活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在人的灵魂中的种种影响和表现,从而间接地对经济基础作出反映并发生影响。

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品格,还表现在文学与处于同一层次的哲学、宗教的关系和区别中。一方面,文学与哲学、宗教总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对文学活动进行指导,而文学则不但反映一定的哲学思想,还对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影响;宗教在历史上有时是支配的意识形态,给文学艺术以很大影响,如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中国六朝时代的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就十分强烈和明显,而文学艺术也对宗教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与哲学、宗教从对象到内容到形式都明显不同。哲学是以理论思维(又称抽象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是以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哲学通过扬弃个别偶然现象而获得一般必然本质,是以逻辑力量作用于人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而文学则是以艺术思维(又称形象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以形象和形象体系等具体可感的个别现象的形式描绘人的灵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在把握生活的过程中,文学并不抛弃生活的个别偶然现象形态,而是通过集中、概括、提炼、凝缩,创造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并把作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褒贬、爱憎的态度,熔铸到形象之中。因此,文学的内容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饱含感情的、具有审美力量的、能够给人以感染的,文学的形式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具有愉悦性的。文学形象首先作用于人的想象力,同时也作用于人的感受力、思考力和理解力。文学与宗教,也有根本的区别。宗教是以表象思维的方式掌握世界,它用上帝、魔鬼等虚幻的表象观念歪曲地反映人的生活。在内容上,它是反科学的,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形式上,宗教的表象观念只是某种象征,是没有生命的一般化的东西,并不像文学形象那样是活生生的具体感性的个性(某些宗教形象如敦煌佛像等,本身已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则另当别论)。

文学不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表现出同其他意识形态的许多不同点,而且还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表现出同其他艺术样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一系列相异之处。

文学虽和其他艺术一样,都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人的全面的社会生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但是,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决定了它同绘画(以色彩线条)、雕刻(以立体材料)、音乐(以声音的节奏旋律)、舞蹈(以人的形体和表情)、戏剧(以演员为中心的综合舞台手段)、电影(以银幕映象所造成的时、空、视、听综合造型效果)等其他艺术样式有一系列不同的特点。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样式,由其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性能决定,它们的艺术形象具有直接的物质可感的形式。绘画形象可以直接看到,雕刻形象不但可以直接看到、还可以触摸到,音乐形象可以直接听到,舞蹈形象、戏剧形象、电影形象(尽管只是银幕映象),既可以直接看到它们连续的动态,听到它们的声音,还可以直接感受到演员的各种丰富的表情,产生由视觉和听觉、形体动作和语言表情等综合艺术手段造成的富有直感性的艺术效果。而读一本小说或一首诗,看到的却只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虽也有其物质表现,如字和词的声音、韵律等,但是作家不能用语言文字这种物质材料构成直接可视可闻的形象,读者也不能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上直接看到或听到艺术形象。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通过理智的观念的活动,理解了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思,从而激发起、呼唤起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才能在读者的观念中、想象中构造起作家描绘的艺术形象。同其他艺术相比,文学是更多地诉之于读者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艺术。有才能的作家总是善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善于让读者重新体验作家自己曾体验过的思想感情,善于给读者提供充分的可能和条件,使读者重建艺术形象(观念中的形象)。

文学形象的这种间接性、观念性、想象性,使它不如绘画、雕刻、戏剧、电影形象等具有直接的物质可感性和感性形态的鲜明性、确定性。但是,正因为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文学形象的塑造,可以不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那样受时间、空间、主观、客观等条件的限制,因而有非常广阔的自由天地。音乐很难表现人物和事物的色彩和形体,绘画和雕刻很难表现声音,戏剧明显地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电影虽然通过蒙太奇等手段争取到更多的时空自由,但仍不及文学的语言材料具有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的性能。同其他艺术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相比,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最柔软、最灵活、可塑性最强、使用最方便的一种万能的材料。它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穿透”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的能力。它既能描绘声音,也能描绘色彩,既可以刻画千姿百态的形状,也可以表现千变万化的运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学把其他艺术的一切成分和所有手段都包括在自身之中,因而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文学可以十分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最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捕捉似乎不可捉摸的、瞬息万变的社会情景。文学特别善于多方面、多层次地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复杂性格,描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不管这个过程多么曲折,文学总可以寻踪追迹,将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文学还特别善于表现和描绘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

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而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的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是思想性更强的一种艺术。文学在把握生活的本质规律、分析生活和评价生活、提出重大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表现深刻的思想认识等方面,胜过其他艺术。文学形象比起造型艺术的形象和音乐形象,也往往更能够表现出历史的和哲学的深度和高度。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艾思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北京:中华书局,1963.
  •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