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大庆萨尔图油田的早期建设中大量应用而得名。在油井井场设水套炉为采出原油加热,设计量分离器用玻璃管液位计对原油计量。
在大庆萨尔图油田的早期建设中,针对其原油凝固点高、黏度高、含蜡量高的特点和地处严寒的实际情况,结合油田早期高渗透油层开发内部采用横切割注水和油井行列布井的开发方案,发明萨尔图集油流程。在大庆萨尔图油田、杏树岗油田的110多个井排,2300多口油井上推广应用,与当时同类较为先进的苏联“巴洛宁”流程相比,节约钢材33%,节约投资13.5%,1965年获国家科委一等发明奖。
随着油井含水的增加,自喷能力变差,自喷井陆续转为机械采油井,结合集油管道腐蚀更新和流程密闭改造,大庆油田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萨尔图集油流程陆续被改造为单井进计量站集中计量、双管掺水(液)的集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