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纳香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省区及台湾地区。主要栽培产区为贵州、广西等省区。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诸国也有分布。
菊科艾纳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家风艾、大毛药、大艾、冰片艾等。主要以枝叶、根入药,药材名艾片(左旋龙脑)。
艾纳香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省区及台湾地区。主要栽培产区为贵州、广西等省区。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诸国也有分布。
艾纳香地上茎秆粗壮直立,高1~3米,地上底部茎秆粗1.8厘米左右;茎秆和皮呈灰褐色,有纵条形的棱。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2~25厘米,宽8~10厘米;上部叶呈长圆状披针形或者卵状披针形两种,长约7~12厘米,宽约1.5~3.5厘米;具有羽状齿裂,侧脉斜上升,通常与中脉成锐角。花苞呈钟形,花托呈蜂窝状;花呈黄色,雌花占多数,花冠呈细管状,两性花比较少,花冠呈管状。瘦果为圆柱形,长有密柔毛。花期几乎为全年。
艾纳香根系较发达,野生于林缘灌丛,路边水旁,丘陵阳地,山谷,山脚向阳地,草甸等。艾纳香喜向阳、地势高、易排水的地块;土层深厚、含砂酸性或中性的土壤为好。忌重茬连作。种子小、轻,发芽率低(6%~10%)。适宜发芽的温度大概在18~21℃,生长适宜温度为15~35℃。种子实生苗一旦成株,生长十分茂盛,抗病性强。
以分生苗繁殖为主,也可进行扦插繁殖,较少采用种子繁殖。分生苗繁殖于4~5月中旬进行。取株高5~20厘米、叶5~10片、根嫩白、母根10厘米、无病害分生苗。在分生苗与母株连结方向,分生苗两侧10厘米处深挖,切断水平母根,挖取分生苗。种植行距1米,窝距0.5~1米,坡地用小窝距,平坝用大窝距。每穴定植1株,600~1200株/亩。
选择土层深厚、含砂(砾石)酸性或中性壤土,向阳、地势高、易排水的地块;忌重茬连作;种前撒施农家肥,深翻土地30~50厘米;旱平地或稻田旱作,开深边沟和纵、横沟,沟深40~60厘米、宽60厘米。每5米作畦,沟深30~40厘米,宽50厘米。畦面碎垡整平,清除杂草。
艾纳香人工栽培的田间管理要点有:①查苗补苗。移栽后7~10天,检查幼苗情况,6月上旬前补苗或10月份气温下降后用分生苗补苗。②中耕除草。成活后第1次中耕除草并追肥。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次中耕除草,应浅松浅锄,这时水平根已串根,保留已发生的根生苗,并及时除草。③追肥施肥。一般不施基肥。苗成活后,按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全年结合中耕追2~3次肥。
斑枯病为艾纳香的普遍发生性病害,为害严重。叶、叶柄受害,全叶枯死、变黑、脱落。防治方法:采收后及时清理艾园,并翻挖松土1次,减少病源;4~5月,发现斑枯病重植株,可铲出让其附近根生分蘖苗。
红点病属生理性病害,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叶正面红褐色病斑,病害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出现病斑植株及时施氮肥。
蛀心虫为艾纳香的普遍发生性害虫,为害严重。幼虫蛀食心叶,成虫取食嫩梢,严重时全株枯死。防治方法:清理艾园,并适时灌水驱虫;中耕除草结合人工捕捉,或用黑灯光诱杀;5~6月若虫口数多,杀虫剂防治1次。
12月采收,采艾叶和嫩枝,除少部分鲜用外,大部分就地加工或运到加工厂用蒸馏法蒸得艾粉。
艾片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脾、肺经。具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功效。主治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