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 . 工程热物理 . 多相流 . ﹝气液两相流与传热﹞ . 沸腾

池沸腾

/pool boiling/
条目作者多相流

多相流

最后更新 2023-01-13
浏览 193
最后更新 2023-01-13
浏览 19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加热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现象。此时产生的汽泡能自由浮升,穿过液体自由表面进入容器空间。

英文名称
pool boiling
所属学科
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

就非均质沸腾而言,热流密度、换热系数与壁面过热度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表示这些关系的沸腾曲线就是对沸腾换热规律的宏观描述。下图为水在1个大气压下的沸腾曲线。图中横坐标为壁面过热度,纵坐标为热流密度。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会出现4个换热规律完全不同的区域,这4个区域的换热特性如下:

饱和水在水平加热面上沸腾的典型曲线图饱和水在水平加热面上沸腾的典型曲线图

壁面过热度较小时(<4℃),沸腾尚未开始,换热服从单项自然对流规律,从起始沸腾点开始,在加热面的某些特定点上(称汽化核心)产生汽泡。开始阶段,汽化核心产生的汽泡彼此互不干扰,称孤立汽泡区。随着进一步增加,汽化核心增加,汽泡互相影响,并会合并成气柱或者气块。在这两区中,汽泡扰动剧烈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都急剧增大。由于汽化核心对换热起着决定性影响,这两区的沸腾统称为核态沸腾(或称泡状沸腾)。核态沸腾有温差小、换热强的特点,所以一般工业应用都设计在这个范围。核态沸腾区的终点为图中热流密度的峰值点。从峰值点进一步提高,换热规律出现异乎寻常的变化,热流密度不仅不随的升高而升高,反而越来越降低,这是因为汽泡汇聚覆盖在加热面上,而蒸汽排除过程越趋恶化,这种情况持续到最低热流密度为止,该阶段称为过渡沸腾,是很不稳定的过程。从起换热规律再次发生转折,这时加热面上已形成稳定的蒸汽膜层,产生的蒸汽有规则的排离膜层,增加而增大,此阶段称为稳定的膜态沸腾。上图是水的饱和沸腾曲线,不同工质、不同压力,沸腾参数不同,但沸腾现象的演变和规律是类似的。

实践中,上述热流密度峰值有重要意义,它被称为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CHF)。对于依靠控制热流密度来改变工况的加热设备,如电加热器及对冷却加热的核反应堆等,一旦热流密度超过峰值,工况将沿虚线跳至稳定膜态沸腾线,将猛升至近1000℃,可能导致设备的烧毁,所以又称烧毁点。

①压力。压力越高,沸腾需要的过热度越低。②表面特性。表面光洁度越高,沸腾需要的过热度越高,而老化后的受热面,要求较高,这是因为老化后泡核减少和导热性能降低,沸腾表面的微小凹坑最容易产生汽化核心,强化沸腾换热。③不凝结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不凝结气体会使沸腾换热得到某种强化。④过冷度。介质过冷度对沸腾换热的影响与加热元件有关,不同的加热元件,增加过冷度,有时使沸腾区的增大,有时却会使其减小。但增大过冷度会增大CHF。⑤重力场。在失重情况下,汽泡浮力消失,汽泡不易脱离壁面,汽泡沸腾易于消失,使CHF降低。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