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领域的研究关注儿童词汇发展的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儿童如何将词汇意义映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个体事物。
儿童词汇发展过程具有如下特征:①儿童的词汇发展是一个快速映射(fast mapping)的过程。快速映射是一种假定的心理过程,指个体仅需要少量甚至单次的输入便可以习得一个新的概念。在词汇习得中,儿童只需少量语言输入便可以很快掌握新词意义和指称。②儿童词汇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由慢到快的过程。在词汇习得的初始阶段,儿童对新词的掌握较慢,出生后第12个月前后才产出第一个词语,能理解大约50个词;到第18个月左右,儿童只能产出大约50个词,理解大约100~150个词。而从18个月开始,儿童进入了词汇爆发(vocabulary spurt)阶段,其词汇习得的速度明显提升,此后每周他们大约能习得10~20个新词,同时开始将单个词语逐渐组合成为短语和句子。③儿童的词汇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他们首先理解和产出指称周边环境中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词语,然后逐渐过渡到指称更为抽象的事件或概念的词语。
儿童词汇发展过程受到以下机制约束:①整体假设(whole object assumption)。儿童在习得词汇意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新词的意义与物体的整体(而非部件)相关联。例如,当儿童面对一辆卡车,听到词语“卡车”时,儿童首先认为“卡车”指代的是整个卡车这个物体,而不是卡车的门、轮子或其他相关部件。②分类假设(taxonomic assumption)。儿童倾向于将习得的新词的指称意义扩展延伸,用来指代其他同类的事物。例如,儿童会用“狗”一词指称所有属于狗的范畴的犬种,也可能用来指称猫、小牛等常见动物。③互斥假设(mutual exclusivity assumption)。儿童倾向于一个物体只用一个词语来指称,建立词语和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当儿童面对一辆卡车和一辆汽车,并且他知道“卡车”一词指代的是卡车这个物体,那么当听到“汽车”这一新词时,他会倾向于认为“汽车”指代的不是卡车这个物体,而是新的物体汽车。④形状偏向假设(shape bias assumption)。儿童倾向于用同一词语去指代具有相同形状的物体。例如,儿童会使用词语“猫”来指代所有形状像猫的物体。一般认为以上四条约束机制可以帮助儿童迅速有效地进行词汇习得。
除以上四条约束机制外,语用因素和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也被认为会影响儿童的词汇发展。有研究指出,语用因素尤其是说话者的意图会直接影响儿童对词汇的习得。如果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中有一个陌生物体和一个说话者,当该说话者重复说出一个新词,且明显表现出用该词来指代语境中陌生物体的意图,相较于没有说话者的语境条件下,儿童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推断出该新词的意义,并习得该词语。研究表明,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儿童的词汇发展:对比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他们在16个月大时词汇发展水平相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收入家庭的儿童的词汇量会逐渐超过低收入家庭的儿童,且差距会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