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1年,美国科学家S.伊德索[注]最先报道了CO2施肥效应,发现CO2浓度增加300ppm(ppm=干空气每百万个分子中该气体的分子数量)导致橘树每年固定的碳增加2.8倍,由此提出了“CO2施肥效应”的概念。之后,各国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森林、草地、农田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广泛开展了CO2施肥实验。2019年,中国科学家基于模型模拟和野外试验的结果,预测全球CO2浓度每增加100ppm,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将新增(3.5±1.9)×1015克的碳固定。
CO2施肥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①CO2是绿色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CO2浓度上升会直接导致光合速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植物的碳积累。②高浓度的CO2会降低叶片气孔的开放程度,削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CO2施肥效应在干旱地区尤其显著。